缸裡有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5章 新勢力,醫道花途,缸裡有米,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發白了,陰測測地笑道:“葉凡,惹了我們七狼幫,就是自尋死路!你讓我李天狼絕後,我讓你死於非命!”
********
國醫館很快走上了正常化經營。葉凡和黃養生、黃修身、馬垂章一道,為國醫館制定了一些經營細則。
首先就是所有醫生都要積極開展再教育,包括學歷教育和豐富實踐。第一批共二十人被送到東海醫科大中醫學院進行聯合培養教學,同時,鼓勵他們攻讀研究生、博士生,由院方負擔全部費用。
在此之外,由黃養生領銜,葉凡、黃修身等十多名醫術精湛的主任、副主任醫師,組成講師團,在工作之餘,對所有醫護人員進行培訓。
仁愛醫院這些中醫方面的醫師收入低,原來中醫方面開展得也不溫不火,一方面固然與中醫、中藥整體式微有關,另外一方面也因為本來仁愛醫院中醫方面的醫護人員,學歷、醫術水平較低。
國醫館一建立,葉凡就把加強醫療培訓提上了議事日程。
其次,就是國醫館建立了嶄新的職稱評定、激勵機制。在以往,醫院的職稱評定往往是論資排輩,按照從醫時間決定。葉凡擔任副館長以後,就決定,由仁愛、國醫館高層,外加東海中醫方面的權威專家成立職稱評定小組。由醫護人員定期述職,按照醫護人員的接診率、治癒率、學歷等標準綜合考評,評定職稱,打破論資排輩對青年優秀醫生的束縛。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讓的用人機制。
將職稱評定與激勵機制緊密掛鉤,對於優秀醫生給榮譽,更要給實惠,在工資水平上實現區分度。以主任醫師為例,加上年終獎,能拿到年薪十五萬元,甚至還可能更高。東海市雖然為沿海經濟發達城市,但是年平均薪資也就五六萬元。葉凡他們這種高待遇,還是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對這些原本收入就不高的中醫來說。
在這項制度宣佈以後,就有其他醫院甚至包括軍區醫院、第一人民醫院的優秀醫生過來應聘,鬧得其他幾個醫院的院長在背後罵娘,國醫館的人才隊伍也進一步充實。
最後,就是加強醫德醫風建設。嚴禁醫護人員向患者索要、收受紅包等現象。對醫務科等醫院內部監督機構,加強了人力物力。也是看到葉凡新計劃的希望,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大為提高,國醫館沒成立之前,中醫方面的幾個科室,在仁愛的地位,多少有點像擺設。醫生們的紀律也非常散漫,上班時間翹班的、玩電腦遊戲的,炒股的現象很普遍。改制以後,所有的醫生都鉚足了勁兒工作、學習。
醫護人員工資的暴漲,提高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不假,但是,也給國醫館帶來了極大的資金壓力。
現在藥價、掛號費受衛生、工商、物價等有關部門嚴密監控,要從這方面增加收入,無疑是玩火自焚。
而且,華夏國民原本就面臨著住房、醫療、教育三座大山的壓迫,提高醫療費用,本來也就是逆時代大勢而行。
而且,葉凡心底也認為,醫療本來就是公民應該享受的基本服務,有明顯的公益性,不應該成為一種奢侈品消費。
所以,資金來源這方面,國醫館一方面依靠沈鐵鷹的增資,另外一方面,葉凡也制定了一個“以藥養醫”計劃。
這個以藥養醫,和醫生故意給患者開高額藥費增加患者負擔截然不同。
而是葉凡計劃成立醫藥集團,通guo國醫館的甄別、篩選出幾個效果比較好的配方,申請專利,大規模生產,推向市場,實現可觀盈利。進而反哺國醫館。
在計劃龐大的醫療服務集團中,國醫館的作用是打出品牌,打造出一些明星醫生;而醫藥集團才是贏利的實體。
這段時間,葉凡也摸清了黃養生和黃修身的底細,其實原本黃修身就是黃養生的親生兒子,是寶芝林的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