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赤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34章 龍鏡玉兔,蛇坑魚腸,鑑寶無雙,青木赤火,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潤不少,上面還有淡黃色的紋路。
“蛇頭坑”本就不大,石匣更小,也就二十多厘米長,十厘米左右寬。
吳大志將石匣從“蛇頭坑”中取出,又看了看坑中無甚異常,便捧著石匣放到了坑邊的平臺上。
蛇,在揚州鼎的“地理模型”中已經一舉兩得地展示了,所以吳大志猜測,這石匣之中就未必是蛇形之物了。
“開了看看再說!”吳大志衝陳濟世點點頭,便將石匣開啟了。
這石匣的開合很簡單,就是天地蓋,直接拿下蓋子即可。
裡面,躺著一把“匕首”,或者說類似短劍。
長度也就是二十厘米左右,而且結構極為簡單,劍身底部,只是凹陷出一個握處,並沒有劍格。
而最底部則以類似魚頭的形狀收尾,上面還有一孔。配合“魚頭”的形狀,這個孔還真容易讓人想到魚眼。
這“匕首”並不是青銅的。
整體是暗灰色,劍身之上,則有細密的黑色紋路,彎曲盤結······
“花紋鋼?”陳濟世看著“匕首”上的黑色紋路,不由皺眉,“前面發現的,都是戰國之物,可是這一件······戰國時期,應該還沒有花紋鋼吧?”
“有。”吳大志應聲乾脆,伸手在黑色紋路上摸了摸,“春秋戰國時期,應該就有了花紋鋼,只是比不了後世的那種精煉花紋鋼,叫花鐵更為確切。”
“花鐵我知道。但是這花鐵兵器,我也記得應該是唐代才有。”
“唐代是大規模出現了花鐵兵器,在此之前早就有了,比如大名鼎鼎的赤冶刀,就有可能是花鐵刺刀。”
陳濟世微微皺眉,“關於赤冶刀的史料甚少,即便是花鐵所造,那也是十六國時期的事情,距離戰國時期還是相差了太長時間。”
吳大志的手繼續在黑色紋路上摩挲,沒有繼續這個話題,卻轉而問道:“老陳,你看這紋路,還像什麼?”
陳濟世盯了一會兒,身子忽而微微一震,“七爺,您是說······”
這“匕首”上的紋路,和如今見到的花紋鋼上的紋路差不多,但是到底有點兒區別:線條要略粗一些,扭曲糾纏程度要緩一些,更像是腦紋,或者說是盤結的腸紋。
陳濟世說到這裡略略一頓,同時和吳大志對視一眼,隨後兩人異口同聲:
“魚腸!”
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
魚腸劍。《史記·刺客列傳》中曾有刺客專諸以魚腸劍刺殺吳王僚的記載。
但是,這把神奇的魚腸劍,後來卻失傳了。
由此導致對魚腸劍的描述說法不一,其間不乏矛盾重重。
據說,魚腸劍是春秋末期鑄劍大師歐冶子為越王所制,相劍大師薛燭也曾見過。薛燭相魚腸劍,說此劍“逆理不順,不可服也,臣以殺君,子以殺父”。
後來,越王將魚腸劍進獻給吳國。
結局還真讓薛燭說對了。吳國的公子光,也就是後來的吳王闔閭,他想殺了吳王僚而自立。
於是,伍子胥將刺客專諸推薦給了公子光。公子光與專諸密謀,宴請吳王僚,將匕首藏於魚腹之中,專諸瞅機會取劍幹掉了吳王僚。
這就是魚腸劍名字來歷的一個說法,所以也叫魚藏劍。
既然說法不一,那就不止這一個了。
還有一個說法是,之所以叫魚腸劍,是因為劍身的花紋如同魚腸。而且還說得挺細緻,說所謂魚腸不是生魚腸,而是將魚烤熟,剝去兩協,然後看到的熟魚腸。
其實用生魚腸和熟魚腸來比喻花紋,最大區別就是熟了更“凝固”,由此看著更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