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之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6章 馴化野馬,惡鬼重返人間護花,山野之野,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青陽府地處山西道偏南,驪縣又處青陽府西南一隅,從上京到驪縣,花掉足足三日半的時間。
馬車外是潺潺雨聲,濃濃霧色,天地重合,陰陽相開,已分不清行走在外的是悲傷欲絕的生者還是留戀徘徊的亡魂。
空濛黛嶂下,玉帶烏水繞城而過,田地間稻麥青盛,官道旁站著避讓飛濺泥漿的百姓,麻木望著駛過的馬車,瞧著面色憂苦。
徐家一行人方至老宅,正歇著,便聽留守的老僕便匆匆來報,說驪縣縣令遞來拜帖,有要事求見。
徐庸雖年年回去,卻很低調,青陽府的一眾官員縱是想見他,也不會選在清明上門叨擾。
這位求見的縣令名喚孟丙揚,是今年才接任的,老縣令已於去年底致仕,徐庸對他有點兒印象。
天佑二年的舉人,出身寒微,補職縣令,在任期間兢兢業業,清正廉明,政績不錯。
此時孟丙揚正穿著件漿洗得發白的藍袍,忐忑不安地端坐在廳中,連口茶也不敢飲,一見徐庸,慌忙起身見禮,“下官孟丙揚,見過徐大人。”
徐庸道,“無需多禮,你來見我,是有何要緊事?”
他猜測著,不外乎是驪縣有什麼困難之處,或是有什麼無法做主的不白冤屈。
然而這些都不是孟丙揚求見他的原因。
孟丙揚來此,只因他一上任,盤點縣中人口土地時,意外發現往年縣中糧食產量存在虛報,按照魚鱗冊中的土地數量來算,畝產驚人,他又悄悄去架閣庫中翻了翻文興年間所編的魚鱗冊,兩相對比,新編的魚鱗冊中,土地數量竟還減少。
他心下大駭,卻也明白不宜聲張,在縣衙中仍舊裝得若無其事。
只是夜裡總思來想去難以入眠,於是打算將此事稟明青陽知府,可又擔心自個兒初來乍到,人微言輕,上峰不予理會。
因此在得知徐庸年年回鄉掃墓後,便生出拜訪他的念頭。
“徐大人,兩者數量懸殊,差了近八百畝。”孟丙揚年紀輕於徐庸,生著副老實文相,瞧著神色愁苦,比著八字的手微微發抖,語氣隱含怒意,“再過幾月又至秋收納稅之際,這不知所蹤的八百畝折算下來,就是近兩百五十石,若縣縣如此,豈非危害國庫。”
“下官尚且還不知其餘三縣如何,但咱們驪縣,百姓可耕用之地,人均還不足三畝,僅靠這點兒地,交完稅後能剩幾粒糧食,恐怕真要靠捕魚挖野菜才能勉強過活了。”
徐庸聽得面色凝重,他祖籍雖在此地,卻不在此長大,而是自幼隨著徐克寅去渭南道上任,在渭南成長求學。
直至徐克寅晚年逝世才回到此地,如非清明,不會回來,是以他對驪縣乃至整個青陽府的具體情況都不甚清楚,從前也鮮有官員來會見他。
但他心中卻明瞭,不要說區區一個驪縣被地主鄉紳侵吞田地,便是放眼整個中周,這樣的情況也不在少數。
無論哪朝哪代,人口和土地作為兩種基本資源,都不可避免地會遭受掠奪,合法掠奪或許有助社會發展,但非法掠奪一定會帶來不可估量的危害。
也正基於此,文興帝才會大搞新政改革。
高堂上的天佑帝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但他奈何不得,新政被廢就是因為阻力太大,不要說推行地方,光是在朝會上論一論就能吵得彼此腦仁疼。
“孟縣令,此事我會向陛下稟明。”徐庸安撫他,“兩本魚鱗冊,你定要收好,也許不日用得上。”
話是這麼說,可孟丙揚心裡清楚,徐庸只是吏部一個侍郎,不是首輔,更不是皇帝,縱使是知曉驪縣情況又如何?
胳膊終究擰不過大腿。
可他到底存著點希冀,就是想叫朝中百官知道,想叫皇帝知道,挨著皇城根的地方都如此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