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如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四十九章 解釋緣由,為龍之道,君子如龍,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一百四十九章 解釋緣由
一個斷了左手,臉上有道刀疤的中年漢子說:“我覺得,選趙將軍當皇帝,那是再正確不過的事了,這些年,要不是趙將軍東征西討,我們又怎麼會有今日這麼安定的生活?你們看看那些外國的商人,原先對咱們北漢百姓總是一副高傲的樣子,就是因為咱們國力弱小,所以瞧不起咱們;自從趙將軍一戰滅晉,那可真是打出了威風,再看看那些以往瞧不起咱們的人,現在卻都不敢再輕視咱們了,誰敢得罪咱們,就出兵滅了他!”說完還激動地揮了揮完好的右手,臉上都帶著紅光,一副興奮的樣子。
“可惜老徐我在一次遭遇戰中不慎被敵人砍掉了左手,這才因傷退伍,否則要是一直帶兵打仗,咱可能也是校尉一級的人物了。”原來他是一個退伍的軍漢,怪不得對趙匡胤如此崇敬。
一個穿著青衫,看起來頗為清貧的秀才卻反駁道:“非也,非也,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打天下要靠武將,但是坐天下卻是要靠咱們這些文人的了。就算劉丞相不願意當皇帝,也可以讓賢與他人,佈政主使、節度判官,甚至幾個老資格的節度使,都可以當皇帝嘛,為何偏偏要挑一個武夫?”說罷還滿目悲憤,一副痛心疾首的樣子。
“陳某雖然家道中落,但也看過家中珍藏的《孫子兵法》,其中曾曰:‘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趙將軍雖然功勳赫赫,對我北漢有大貢獻,但是卻不見得通曉治國之術。再說了。‘國雖大,好戰必亡。’趙將軍以征戰起家,焉知其登基稱帝之後,不會窮兵黷武,消耗國力?如此一來,非我北漢之福也。不行。我明天就去丞相府,我要向劉丞相晉見。即使因此而獲罪,也在所不惜!”此人引經據典,越說越激動,最後居然一副大義凌然的表情,看起來倒真是關心國事,而不帶有對個人的偏見。
趙匡胤在一旁聽著,也不禁有些感觸,這窮酸文人雖然有些誇誇其談,更是對軍人有偏見。但那也是對資訊瞭解不多的原因。他卻不知道自己不但精通治軍,而且對治國之術也極有天賦,如同天生就會一般,信手拈來,從無錯誤。否則,後晉那麼大的地盤。又怎麼會在短短半年中平定下來,而沒有發生多少暴亂?
俗話說‘兼聽則明,偏信則闇’,這善於納諫,也是為君者一項重要的本領,他暗暗決定,日後對這些文人一定要優待。並且允許他們風聞言事,這樣也可以拓寬自己的資訊渠道,是自己不至於變得狹隘。
聽了窮酸書生的話,有個老頭不願意了,他激動的反駁:“老漢我不知道什麼大道理,但是我也知道,趙將軍是個好人,而且是個有本事的好人;劉老爺也是有本事的好人,既然劉老爺能夠信任趙將軍,那就一定是對的,咱們這些升斗小民,難道還會比劉老爺更聰明,更有眼光?大傢伙說對不對!”
周圍的人早就又對那書生不滿的了,只是想不出反駁的話而已,聽了此話,連忙出聲支援,把個書生氣得臉色通紅,卻又找不胡反駁的原因。劉和在北漢深受愛戴,話都說到了這個份上,他如果繼續反駁的話,豈不是說劉和沒有識人之能?這話卻是不能沒昧著良心說的。於是只能啞口無言,最後哼了一聲,甩手離去。眾人見書生被氣走,倒也不以為意,而是繼續討論告示所述。
趙匡胤擠在人群中,也不覺得擁擠,反而感到很親切,他本就是貧民子弟,小時候也曾混跡市井,就算修仙歸來後,也時常隱於凡間,體悟凡塵生活。只是自從軍以後,官位權利一日日增長,又忙於征戰,倒是下民間暗訪了。
今日一來,的確收穫良多,這些黎民百姓,雖然都是社會底層,但是所思所想都是最樸素的看法,從他們的議論中,也可以看出當今的民心所向。
趙匡胤聽了一會兒,也從這些百姓七嘴八舌的討論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