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無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1章 從歷史傳承中汲取力量,狂野北美1846,葡萄無牙,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化所矇蔽,也不要被歐洲人倡導的“人權理念”左右,在盎格魯-薩克遜文化中,從來就沒有“同情弱者”這個說法,這都是後來富裕起來的歐洲人,閒的蛋疼弄出來的東西,可以彰顯他們高人一等的優越性。

這樣的文化,可不是大唐王國需要的強國文化。

那大唐王國需要什麼呢?

其實在老祖宗的文化傳承中就有太多選擇,杜甫詩云: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

公元632年

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審查複核死刑桉件時,卷宗中有近四百個死囚,他擔心有冤情,唐太宗便挨個與死囚交談,死囚都說自己犯了死罪,死有餘辜,量刑公平,不冤枉。

唐太宗聽後很受感動,因為死刑都是秋後處決,就對這些死囚說;

我和你們立一個君子之約,現在是冬天,放你們回去過春節與家人好好團聚,來年秋收之後,咱們再在這裡集合。

四百死囚感激涕零,高高興興回家了。

第二年秋後,這些死囚都回到了大理寺監獄,沒有一個逃跑或隱藏的。

司馬光《資治通鑑》第197卷記載:

辛未,帝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球來就死。

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

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這是歷史記載的史實,每當讀到此處李察都會心神震盪,為漢唐盛世體現出來的精神面貌所折服,並且心嚮往之。

所謂;倉稟實而禮儀足。

歷史上的大唐王朝實行的是均田制,人人有地種,全國上下一心,這是經濟好轉的根本原因。

到了貞觀八九年,牛馬遍野,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昇平景象。

那麼老百姓有多少地可以種呢?

十八歲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

老男、殘疾受口分田四十畝,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畝,這些人如果為戶主,每人受永業田二十畝,口分田三十畝。

考慮到唐朝建立初期,總人口只有200餘萬戶,至貞觀13年才恢復到304萬戶,約1235萬餘口,有大量的農田可以實行均田制,做到戶戶有餘糧,百姓豐衣足食。

這種情況與現在的大唐王國很相符,所以在政府主導的輿論中,經常會連篇累牘的報道漢唐盛世的輝煌過往,引導王國民眾油然升起一股仰慕古風的文化潮流,不由自主的為之深深吸引。

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洛杉磯時報開闢有《漢唐盛景》專欄,往往透過一首詩,一段歷史記載,引出積壓在厚重歷史塵埃中的曾經輝煌景象,引導社會公眾見賢思齊之心。

例如;

開元間承平日久,四郊無虞,居人滿野,桑麻如織,雞犬之音相聞。

時開遠門外西行,亙地萬餘里,路不拾遺,行者不齎糧,丁壯之人不識兵器。

又例如;

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

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

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又例如;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這樣的文治武功盛世,才是李察所渴求的王國興盛景象,他希望每個華人在富裕起來時都堅守道德底線,修橋鋪路造福桑梓,惠及他人。

而這是法律法規所無法做到的事情,需要從厚重的歷史傳承中汲取道德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黑蓮花嬌養守則

十六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