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90章 小東西大用處,大唐皇長孫,南山堂,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短的時間內,要在大唐推廣打穀機,顯然是不可能的。
哪怕只是在長安城四周的農村推廣,也不現實。
至少馬周是這麼認為的。
“誰說趕不上了呢?關中的這一波水稻,由於蝗災的影響,都是隻種植了一次,所以現在就可以收割了。
但是江南各地的話,普遍都已經在種植雙季稻了。
他們的稻穀收割時間,基本上還要一個月左右。”
李承宗既然已經把打穀機搞出來了,自然是希望能夠最大程度的運用起來。
要不然那麼折騰幹什麼?
“陛下,哪怕是還要一個月,時間上也已經來不及了。
不管是把製作圖紙傳到江南去,還是從長安城生產好了運輸過去,都沒有辦法在一個月內就大規模的推廣。”
馬周信誓旦旦的回答道。
他雖然也是很希望可以趕得上,但是事實就是事實,不能為了拍馬屁而隨便亂說。
“這些打穀機的製作很簡單,集中渭水新城這裡的木匠,只需要兩天功夫就可以大規模的製作幾千臺。
江南那邊的情況也差不多,我們只要飛鴿傳書的把圖紙送過去,讓各地儘快的組織匠人制作,還是有希望趕上的。”
“陛下,雖然今天的這一臺打穀機製作的很快,那是因為我們請了最優秀的木匠來打造。
其他的匠人單單要熟悉這個東西,就可能需要一兩天的功夫呢。”
馬周在旁邊解釋著原因,不過李承宗卻是完全不聽。
“不,不需要這麼久,也不需要那麼麻煩的讓木匠負責所有的打穀機零件的製作。
我們只要將打穀機的零件拆分開來,讓每個木匠負責製作其中的一個零件,然後安排專門的匠人組裝起來,就可以了。
一些零件甚至可以直接使用水車推動的機械裝置來加工,生產效率完全不是單打獨鬥可以比得上的。”
李承宗輕飄飄的丟擲了一個新的玩意。
這種全新的生產模式,是之前大家從來沒有認真的考慮過的。
雖然用“流水線”的生產模式來生產打穀機,似乎有點大材小用。
畢竟歷史上流水線的生產工藝,最成功的就是在汽車行業了。
但是,這個年頭,用流水線的生產工藝生產打穀機,肯定是沒有問題的。
後面四輪馬車之類的其他產品,也是一樣可以水平展開。
“陛下,如果是這樣子拆開來的話,製作的效率倒是會提高很多,並且對匠人的要求也會低很多。
但是不同匠人制作出來的東西,不一定完全一樣啊。”
馬周想了想,覺得李承宗說的有道理。
這自然是好事。
所以哪怕是自己被打臉了,他也無所謂。
“我大唐不是已經制定了新式的度量制嗎?只要大家都嚴格的按照這個度量制來製作零件,誤差就不會很大。
如果度量制都已經推出來兩年了,還有匠人不會運用的話,那他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匠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