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2 章 報紙·兩年後
顧四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 232 章 報紙·兩年後,[大唐]武皇第一女官,顧四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報紙——”
登州港口外的驛站,連空氣中都帶著些海風的味道。
姜沃坐在窗前,手裡拿著一份《大唐雜報》在對著日光看。
說來,史冊上第一份有記錄的‘報紙’,也是出自唐朝:《開元雜報》。
還曾有文人寫過《讀開元雜報》文作為記錄。
雜報上多記載朝廷公開的政令以及帝王和百官之事。譬如‘某日皇帝親耕藉田’;‘某日百僚行大射禮於安福樓南。’等朝堂大事。。
甚至還有‘某日宣政門宰相與百僚廷爭一刻罷’,這種類似於朝臣八卦的事條。[1]
而之所以稱為雜報,也是為了跟京中發往各地署衙官邸的公文報區分。發給官員的邸報,自然不面向百姓公開。
但《雜報》又不一樣,私家也可抄寫、傳播。
“雖說如今每旬的雜報,能到各州的數量還很少。”依舊是大大的供不應求。“不過,比我想的已經好多了。”
與旁人拿到報紙後,第一時間去看報紙上的內容不同,姜沃的第一反應是來到窗邊,對著陽光先去看紙的質地、油墨的暈染、字跡的清晰程度等報紙本身的質量問題。
崔朝在她身後不由一笑。
一份報紙被她看出了鑑寶的感覺。
“你也來看看,比兩年多前滕王閣之上的第一份試印報紙,大不相同了。”
崔朝聞言,也走到窗前,兩人一起站在日光下。
他細細看過,又伸手捻了捻,點頭道:“是,似乎紙就不一樣了。”
見到這份報紙,崔朝不由想起兩年前的洪州事。
時間過得真快啊。
那日滕王閣宴後,滕王李元嬰又來抱怨了一通,還拉著崔朝給評理:“崔少卿,你說說,姜侯這是開宴為我送行嗎?這分明是藉著我開詩會啊。”
“還說要將今日之事今日之詩,用那蠟版印刷術做成第一份報紙(詩刊特輯),試著透過驛站傳於各州——”
向來行事放縱的李元嬰,難得都有點擔心:“那豈不是天下各州都知道我的滕王閣?”
姜沃當時就想安慰他:沒關係,反正後世都知道你滕王閣。
而庫狄琚離開洪州前,就此事與姜沃討論了良久。
“我懂姜侯之意了,待報紙運作成熟後,在這上頭刊印詩文還是其次,最要緊的是可傳播‘新聞’。”庫狄琚重複著姜沃說過的詞。
重複過後,庫狄琚覺得這個詞很準確——不光使人以聞朝廷政令和動態,更是‘新’政令和動態,故曰新聞。
姜沃頷首道:“是,比如這次檢田括戶事。雖說江南西道鬧得動靜不小,但其餘道許多州縣大約還是一無所知。”
“等日後很該宣傳一下,從天后所下之詔,到關於新政令的解讀,以及洪州的試點工作。”
哪怕報紙、新聞都是新鮮詞彙,但庫狄琚便是那種天生具備政治
素養的人,而且已經在城建署打磨過幾年,更是敏銳。
此時她雖然還未親身體會過‘話語權’‘輿論戰’的重要性與可怕之處,但還是下意識跟姜沃道:“若將來報紙上要闡述政令與朝堂事務,那必得謹慎些,由專人來擬這些文稿才好。”
姜沃也點頭:“寧缺毋濫,一開始寧可少一些。”
不過這不是姜沃擔心的——京城中最不缺的,就是會寫公文的官員。從弘文館到國子監到各署衙,一抓一大把。
倒是……
姜沃拿起第一份印著詩文的報紙:“除了內容外,這紙也好,蠟板也好,油墨也好,都有很多可改進處。所以我才要交給你帶回去,由專門的實驗人員,繼續調配改造吧。”
庫狄琚聞言卻未一口答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