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百五十二章 渡江,楚臣,更俗,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
一方面是朝廷的水師主力覆滅於洪澤浦,編有唯數不多的機動馬步兵及騎兵的右神武軍也近乎全軍覆滅,大楚在北岸的禁軍實力已經被嚴重削弱。
單純從兵馬數量來說,含水師將卒在內,戰前在北岸集了將近十二萬的人馬,但除去棠邑集結不多的殘兵敗將,李知誥從巢州城下率領撤往潛山東南麓的人馬,僅六萬餘眾。
壽州軍得到充足的物資補足之後,戰鬥力很快就會得到提升,還有兩萬梁軍增援過來,其在淮西的總兵力也增加到十四萬眾。
誰都難以想象一旦棠邑、大刺山、滁河一線都陷落敵軍,樓船軍殘部的戰船能夠從這些地區直接進出長江,京畿的防禦形勢會嚴峻到何等地步。
雖說南岸京畿還駐有左右侍衛親軍及兩部禁軍共六萬兵馬,但這些兵馬還是楊元溥登基之後從諸州兵抽調精壯倉促組建,論老卒的比例、兵甲裝備等等,暫時都還不及李知誥所率的左龍雀軍、左武衛軍以及被殲滅的右神武軍。
不管有怎樣的猜測跟猜忌,總不能先將鍋給砸了。
而不管世家宗閥對韓謙有再大、再深的成見,卻又不得不承認韓謙才是最有可能力挽狂瀾的人選。
杜崇韜、周炳武雖然都是大楚名將,但手下沒有可以信賴的嫡系兵馬可用,也不敢說能渡江到北岸替代韓謙。
在沈漾、楊致堂、鄭榆、韓道銘、杜崇韜、周炳武等參政大臣多次上書請求,楊元溥於十八日黃昏,最終在崇文殿下旨設立棠邑行營,委黔陽侯韓謙出任行營都總管、都指揮使,加兵部侍郎銜,全面負責棠邑、大刺山、滁河等地長達百里的防線建設,以及負責巢湖東岸浮槎山到揚州西翼捺山之間長約三百里縱深的戰區作戰。
同時還同意韓謙召集左廣德軍舊部及流民壯勇,新編步營協助棠邑等城,著陳景舟率人馬物資第一批緊急趕往棠邑聽用,而棠邑行營的錢餉兵甲以及戰械損耗、營寨修造,暫時照兩萬正卒的兵額,由度支使司如數撥給,並另照前例先拔給十萬緡開拔錢……
聖旨第一時間由樞密副使周炳武及內侍省少監姜獲渡江到棠邑傳達。
淮西形勢會如何發展,還不得而知,但黔陽侯韓謙重返中樞,這時已成定局。
二十一日,韓道銘又請旨勞軍,與韓道昌、韓鈞、韓端、陳致庸等韓氏眾人,與留在南岸督運糧草物資的馮繚會合後,一起乘船渡江前往棠邑見韓謙。
棠邑北距金陵城四十里不到,放晴之時,站在金陵城北城牆之上,都能隱約看到長江北岸的棠邑城的城垣。
此時距離年節就剩下十天,天氣也到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長江水位降到最低。
金陵城北面的長江流段,江面僅有十一二里寬。
不過,從長江北岸到棠邑城還有近三十里的淺窪地,這些區域都還能看得出江水沖刷的痕跡,到處都沉積的淤泥,溪河在這些淺窪地蜿蜒的流淌著,也有不少湖塘澤地。
每到夏秋季江水漫漲時,這些區域又差不多都會被淹沒,江水甚至會直接漫延到棠邑城下。
有時年份上游洪澇特別嚴重,棠邑城北面的土地,都會被淹沒在一片汪洋之中。
這種特殊性,使得棠邑城外圍即便有溪河流入長江,但河床也被淤積得極淺。
即便是滁州境內的主幹流滁河,綿延五百餘里,下游三五十里長的河道,看似都有三四百丈寬,但冬季時水位卻僅有三四尺深。
敘州水營的主力戰船,吃水足足深達七八尺,連滁河都進不去,更是沒有辦法透過其他的溪河,直接抵達棠邑城下。
韓道銘他們隨馮繚乘船渡江,看到江心有四艘剛剛到達的列槳戰帆船直接在湧動的波浪中下錨駐泊下來,完全無懼江浪的衝擊,上百艘小型槳船從北面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