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百一十二章 石樑縣,楚臣,更俗,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進揚州之前,韓謙隨第一批以逃荒名義渡江北遷的人手一起,先趕去位於滁州、揚州之間的石樑縣實地走了一圈。
石樑縣位於滁、揚之間,烏杏山以東的平原地區,大部分割槽域地勢低陷。
石樑縣又位於洪澤浦以南,位於樊梁湖主湖域以西,諸多發源於巢州東部丘山的溪河,有多條經石樑縣境內流入洪澤浦、樊梁湖。
這種地理上的先決條件,導致不論巢州東部以及滁州西部下暴雨,還是北面的洪澤浦或東面的樊梁湖水位高漲,石樑都會洪水滔天。
另一方面,石樑縣雖然說位於淮南腹地,但大楚開國以來,梁軍曾兩次大舉攻入這個腹地,以致朝廷也完全沒有心思在這些地方(淮西、淮東)投入大筆的錢糧屯田墾荒、興修水利。
淮東、淮西兩地十數州,平均人口密度都不及江南東道一半。
而具體到石樑縣,更是人丁稀寥。
韓謙踏進石樑縣時,安寧宮叛軍都已經撤到洪澤浦內(水師)或洪澤浦以西(馬步軍),而禁軍馬步軍及五牙軍水師也已經在石樑縣的南部建立營寨,監視北面洪澤浦內的叛軍樓船軍水營殘部以及以西叛軍馬步兵的動靜。
當然,石樑縣以東的樊梁等湖則在信王淮東軍的控制之下。
恰如韓謙所預料的那樣,地形低陷的石樑縣區域,此時就已經成為楚軍、叛軍以及淮東軍的緩衝區。
這時候已經是五月下旬,天氣炎熱起來,連日的暴雨,年久失修的河堤,已經叫石樑縣境內變成一片澤國,但還有大量逃避戰亂的難民滯留其地。
流民在逃難過程中,也天然以鄰近的鄉里凝聚起來,抱團成一串串流民勢力,在這水澤滔天的緩衝區域內艱難的掙扎生存著。
這時候也有一批江南的宗閥或者朝中的官員,先期派人手渡江來圈佔土地。
他們就等著朝廷在穩定對這一帶的統治之後,重啟經濟民生之事,他們就能順勢免費獲得大量的田地——朝廷需要有人去開發、耕種這些土地,對此也是鼓勵跟縱容的。
這使得此時地廣人稀的滁州境內,形勢要比想象中魚目混雜。
當然了,宗閥以及朝中官員先遣派出去渡江的人手,主要還是集中在駐軍或已經有衛甄等朝廷官員接管的滁州城附近圈佔土地。
赤山會組織第一批人手不多,就三四百人以逃荒的名義渡江後,沿滁州、揚州交界處的小塔河,攜老扶幼、拖家帶口,直接插入石樑縣,駐守石樑縣南境的禁軍非但不會阻擋,甚至還是歡迎的。
首先赤山會組織的第一批人手,是從江南逃荒過來,心理上會被禁軍將卒視為自己人。
其次石樑縣大大小小的流民勢力,魚龍混雜,又都是來自叛軍控制地域,不知道有多少安寧宮的耳目混跡其中,致使禁軍不敢直接挺進到洪澤浦南岸。
現在有一股能信任的逃荒流民勢力,想插入緩衝地帶立足,駐軍為何要阻止?不要說不阻止,甚至會默許其攜帶一部分刀盾自保。
流民勢力說得好聽是難民,但食物來源緊缺到一定程度時,流民就會很自然的轉變成劫掠鄉野的“亂匪”,相互之間更是少不了爭鬥、殘殺。
當然,這一批三百餘人北遷時,特別是經過禁軍所設的關卡時,也是儘可能的打點各方,後續還要確保這條通道的順暢,能源源不斷的將更多的失地之人遷轉過來。
第一批人手最終選擇在樊梁湖西岸的一座主峰才三四十米高、南北綿延兩裡許、名為白蹄岡、形如馬蹄、山岩發白的矮山立足。
白蹄岡距離長津河入樊梁湖的河口約有七八里,不會給人有威脅、窺探津河口這個戰略要點的感覺,但從小塔河、長津河進入長江水道,以及走橫溪進入石樑河,再進洪澤浦,或者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