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七十七章 起事,楚臣,更俗,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月一石五斗糧的收入能夠養家餬口。
思州遣來做工的寨奴,除去劣質口糧供給外,每人每月差不多要被楊氏盤剝走近一石米糧的收入;累計下來,思州楊氏過去一年時間裡,差不多從敘州賺走四萬餘石米糧。
黔江通道開啟後,楊氏一方面將心思放在思州境內經營上,想著整修驛道,透過黔湘川蜀的貨物過境,徵收足夠稅賦以充財源,同時也是警惕敘州廢除奴婢舊制會有負面影響,也擔心韓謙佔據敘州有難以預料的野心,便使得以楊氏為主導、此時在敘州各地做工的寨奴數量,驟減到八百人左右。
不管怎麼說,影響一旦產生,短時間內就難以消彌。
年後思州境內寨奴消極怠工、逃亡乃至直接反抗之事便層出不窮,大姓勢力與受其盤剝千百年的寨奴之間矛盾變得越發尖銳。
而黔江水道開啟之後,川蜀井鹽作為往湘西南、黔中等地流通的最為重要的物資,為保障自身的利益,楊氏也在思州境內大幅加強打擊販運私鹽的力度。
思州境內的私鹽販子,早初有一部分是楊氏等大姓勢力所直接參與或主導,有一部分乃是夏戈山、盤龍嶺等地的思州窮困貧民以及掙脫番寨控制的逃奴組成。
大姓勢力的私鹽販子自然是要被州衙收編到正規的鹽鐵監院之內,以使川鹽流通所產生的鹽利,能成為州衙最為重要的財稅來源,但對其他私鹽販子的打擊,楊氏等大姓勢力就不會再手下留情了。
這兩種因素使得思州所屬的錦和、石阡、仁山(州治)三縣的大獄裡人滿為患。
與辰中毗鄰,位於虎澗關之西的錦和縣,丁口雖然才兩萬人左右,但縣獄裡此時所關押的逃奴、鹽販、抗稅貧民等囚徒卻高達四百餘人。
“我們要去劫錦和縣獄?”趙直賢沒想到韓道勳、韓謙父子到敘州第一夜靠鎮壓州獄暴動建立威望,這時候所擬定的方案,竟然是要他們劫錦和縣獄打響思州起事的第一仗!
“董泰、董平、張廣登等人,想必譚爺也不陌生,他們這些個私鹽販子就被關押在錦和縣獄之內,這幾人的兄弟董慶、張廣利正暗中奔走,想著糾集亡命之徒將他們營救出來,”刁瞎子說道,“我們也已有眼線跟董慶、張廣利二人接觸上,明後日便會領他們過來請譚爺出山相助……”
譚育良當年以黔江客棧為掩潛伏黔陽之內,交結遊走沅江兩岸的江湖人士,與穿行武陵山南麓往返黔湘的思州私鹽販子,自然也有不菲的交情。
他們參與劫獄,一方面有信心能獲得囚徒裡的私鹽販子以及參與劫獄者的信任,也就有信心獲得後續起事的主動權,方便在最短的時間內將他們組織起來,形成起事的第一支尖兵。
不過,譚育良這時候又有些困惑,是裴樸到潭陽縣贖出他們時,韓謙就等著這一天呢,還是真因為廣德府形勢嚴峻,才想到用他們敲山震虎?
等他們在思州境內正式豎起旗號來,倘若他們來不及將留在高椅峪的家小接走,敘州會出面進行“扣押”,予以保護。
…………
…………
次日黃昏將晚時,刁瞎子便帶著兩人,趁著暮色將合時光線昏暗、山徑無人的機會登門來。
這二人便是刁瞎子早前所說的董慶、張廣利,他們正為營救關押於錦和縣獄的董泰、董平、張廣登等鹽販而四處奔走、召集人手。
董慶、張廣利兩人皆長得精瘦,三十歲出頭,黑黝黝的面板,穿著短襟,進峪口遇到人,刁瞎子便說他們想著到青牛背碼頭扛箱籠米袋,到峪子裡來找譚育良說項的。
早前這片地界隸屬於洗氏,地域上屬於辰陽縣,左右番寨加起來僅有一千二三百戶人家,之後又遷入奚氏三百餘戶。
待韓謙在雞鳴寨的基礎之上,將雞鳴寨往東十二里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