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19章 【好事三連】,朕趙瀚趙貞芳,王梓鈞,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蒸汽機工作模型,再過35年,法國物理學家帕平就會搞出來。
但這種蒸汽機,是槓桿式的。
又過了11年,還是這個帕平,提出活塞蒸汽機的設想,但沒有真正著手去製造。
直到康熙三十一年,真正的工業蒸汽機出現,這種屬於真空式蒸汽機。
康熙四十四年,大氣式蒸汽機誕生,迅速在煤礦廣泛使用,可以輕鬆排出地下水。
瓦特改良的,就是大氣式蒸汽機,依舊只能用來提水。
後來,瓦特發明往復式蒸汽機,蒸汽機這才能夠運用於工廠——其實在幾十年前,也就是康熙年間,就已經有活塞做工的思路,甚至連活塞氣缸都設計出來了。瓦特要做的,就是設計連桿和飛輪,把活塞氣缸給運用起來。
歐洲蒸汽機,走了幾十年彎路,純粹是商業用途差異導致的。大家只想著用蒸汽機給礦井排水,一直在這上面折騰,就沒想過用來帶動紡織機器。
而趙瀚一開始就提出,要用蒸汽機來紡紗織布。
在這種思路之下,真空式、大氣式蒸汽機都不會誕生(這些只能用來排水)。想要完成皇帝佈置的任務,就只能往活塞式的方向靠攏。
然而,還是太離譜了。
徐正明簡直就是個神仙,這貨僅用四天時間,直接搞出了瓦特蒸汽機。活塞、氣缸、連桿、飛輪、滑閥……一應俱全!
如果硬要問徐正明怎麼設計出來的,他肯定會這樣說——
“氣缸?讓蒸汽使力,肯定要有氣缸啊。”這不算什麼,35年之後,歐洲初代蒸汽機也有氣缸。
“活塞?蒸汽要使力,就得推著東西跑,這個東西就是活塞啊。”也可以理解,46之後,歐洲科學家同樣有此思路。
“連桿、飛輪?我的飛椅(直升機)就用了連桿,水轉大紡車不是也有飛輪嗎?”
“滑閥?飛輪都轉起來了,加一根連桿,讓飛輪控制連桿不是順理成章?”
趙瀚做什麼事情,一直都不慌不忙。
在他想來,佈置發明蒸汽機的任務,用十年時間慢慢磨出來都可以接受。
但四天就畫出圖紙,一個月敲出樣機是什麼鬼?
就像一個家長,督促孩子考試必須及格,結果卻拿到孩子的滿分卷。
當然,很多地方需要改進。
從法國的蒸汽機模型,到瓦特改良蒸汽機,中間經歷了漫長的86年。而從瓦特改良初代機,到瓦特完善蒸汽機,又用了足足25年時間。
徐正明的蒸汽活塞,用的是鑄鐵芯,包裹皮革抹油。表層油脂磨掉之後,摩擦阻力會大大增加。
這貨的改進方案,是在皮革外面,包裹一層浸泡菜油的細棉,可以延長活塞有效工作的時間。
由於沒有橡膠,也是皮革、棉花之類的代替。氣密性差不了太遠,主要問題是容易損耗,撐不住那種高溫環境,用幾天就得進行更換。
另外,相比完整版的瓦特蒸汽機,徐正明的蒸汽機還很不穩定,而且做功效率也要低很多。因為沒有行星式齒輪,沒有調速器,沒有安全閥,沒有壓力計,沒有氣缸外層隔熱裝置……
那天在趙瀚面前,蒸汽機突然卡住,就是因為缺少調速器,導致飛輪在做非勻速運動。再加上缺乏行星式齒輪,最後往復式做功無法再往復。
沒有安全閥和壓力計,這個缺陷勉強可以接受。因為這種簡易蒸汽機,蒸汽壓力很小,不到鴉片戰爭時的三分之一,只有民國時期的幾十分之一。
一般不會爆炸,就算爆炸,也多半炸不死人。
這麼說吧,就算造出能被蒸汽機帶動的織布機,以現有蒸汽機的不穩定德行,必須在工廠常備專業修理工。轉著轉著它就不轉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