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大明兵工
寂寞劍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7章 大明兵工,崇禎大明:從煤山開始,寂寞劍客,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然而十分遺憾的是,崇禎關於近代火器方面的知識並不豐富,對於不少現代武器的構造以及工作原理倒是清楚,但這根本就沒什麼用。
因為以這個時代的材料及工藝,根本就造不出來。
另外,崇禎對於明末時期的工科知識也極其貴乏,甚至連蒸汽機構造都不清楚,也就知道蒸汽機的工作原理,茶壺嘛。
當然也看過一些明穿,裡邊也有寫工科知識。
比如怎麼生產玻璃、化肥,還有水泥等等,但是看個,誰還會當知識點記?所以崇禎早就已經記了個精光。
或許機緣巧合之下,靈光乍現才會想起某條知識。
但是現在讓崇禎想,真的就是想破頭也想不起來。
所以攀科技樹是不用想了,他甚至連燧發槍構造都不清楚。
不過也不是什麼都沒記住,崇禎還是記住了三條很重要的時代趨勢。
其一:燧發槍相比火繩槍具有碾壓性的優勢,不僅啞火率變得更小,關鍵是由於發火技術的改進,使得火槍手可以從大間隔隊形進化為肩挨肩的密集步兵隊形,因而使得步兵的單位火力輸出密度得到極大提升。
【注:火繩槍時代的步兵間隔至少為0.96米。
燧發槍時代的步兵間隔則可以縮小至0.32米(側身)。
所以相同寬度的步兵橫隊,燧發槍的理論火力輸出密度是火繩槍的三倍,而實際的火力輸出密度還不只三倍,因為燧發槍的啞火率更低,裝填速度更快。
有了燧發槍加套筒刺刀,火槍手才真正的擺脫長矛手的保護。
裝備燧發槍的步兵擺成空心方陣,甚至可以與騎兵進行野戰。
也正是因為燧發槍的出現,使得騎兵由主戰兵種退化成為輔助兵種,像建奴白甲兵這種披三重甲胃的重灌步兵更是徹底的退出歷史舞臺,從此只出現在博物館,因為面對燧發槍的密集火力,重灌步兵在戰場之上已經是寸步難行】
其二:大明無論是火器製造還是火器運用都沒有標準化這個概念。
火器製造全憑工匠經驗,教徒弟也是照著自己總結的經驗教,教材或教學輔助工具這種東西是根本不存在的,使用火器也靠老兵傳幫帶,同樣沒有操作規範以及標準化教學這樣的事情,根本就不存在。
【注:明代沒有標準化,從《火攻契要》以及《軍器圖說》這兩本專門用來介紹火器的學術專著就能看得出,無論《火攻契要》還是《軍器圖說》都沒有詳細精準的引數,都只是籠統介紹,配圖也只是簡圖,大小不成比例更沒有引數】
其三,這個時代東西方的火器技術好像差距並不明顯。
確定這三點之後,接下來的工作重點也就呼之欲出了。
燧發槍這種東西,不是想造就能造得出來的,製造工藝不夠成熟,勉強造出來不僅價格死貴,而且效能不一定就強過火繩槍。
所以燧發槍可以試著研製,但是真沒有必要強行推廣。
火炮鑄造工藝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實現突破,從前膛炮進化到後膛炮,炮管從澆鑄進化到軋製,這都是不切實際的痴心妄想。
所以說唯一可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改善的就只有標準化。
不光是火炮、火槍的製造需要標準化,火炮及火槍的操作也要標準化。
然而無論是火器製造的標準化還是火器操作的標準化,都沒那麼容易,但是無論有多困難這事都必須做,而且還得分頭同時進行。
崇禎問馬鳴騄道:“馬卿,兵仗局在南直有多少家工廠?”
馬鳴騄不假思索的回答道:“共有包括火藥廠、鑄炮廠、銃廠等在內的九家工廠,此外還有大大小小的作坊六十一座,各種礦山一百餘個。”
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