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海十三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85章 畝產量三萬斤!,刺明,拉丁海十三郎,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他從小就有,並不是長大以後才形成的。在他看來,老祖宗的東西,不能丟。連老祖宗的東西,都不給予真正的重視,整天想著外來的農作物,那算什麼事?搞好自己的本行是正經!

張準想了想,緩緩的說道:“宋應星,我告訴你,玉米的最高產量,可以達到每畝兩千斤……”

宋應星失聲說道:“什麼?兩千斤?”

難怪他有這麼大的反應。當時的糧食最高畝產量,乃是江南最好的稻田,大概每畝產量在五百斤以上。一般的水田,都是在四百斤左右。要是在黃河流域,水稻的產量,還要更低一些,通常只有三百斤,有的甚至還不到三百斤。至於小麥的畝產量,一般也是三百斤左右。這個玉米的產量,每畝地居然可以達到兩千斤,那實在是太駭人了。

如果每畝地玉米產量可以達到兩千斤的話,青州府總共有三百多萬畝的田地,加上山區的土地,超過一千萬畝,可以用來種植玉米。每畝兩千斤,一千萬畝,就是足足……宋應星感覺自己的思維,有點跟不上了,腦海裡甚至有點窒息的感覺。

張準看到宋應星的驚訝表情,就知道自己驚嚇到這位明朝的農業科學家了。也難怪,玉米畝產量兩千斤,是四百年以後才達到的。這個數字,也基本上是試驗田的數字。為了達到這個產量,玉米的種子,經過精心的培育,生產過程,也得到全方位的監管,才有這樣的驚人產量。在明朝,兩千斤是肯定達不到的,有五百斤就很不錯了。

但是,張準決定不揭穿這裡面的隱情。他決定用這個數字,來刺激一下宋應星,讓宋應星有點愚昧的自大思想,出現裂縫。自己對宋應星有期望,有期待,還有給他一點點的壓力。玉米是外面傳來的農作物,咱中國人什麼都好,就是一點不好,天朝上國的思想很嚴重,反映到農業生產方面,只看重糧食作物,只看重五穀,其他的都被蔑視。玉米這個外來的新生物,被蔑視是自然的。

說真的,玉米傳到中國,已經至少有三十年的歷史了。在萬曆初年,隨著海上貿易的放開,玉米就傳入了福建等地。福建當地的官府,在開始的時候,也曾經小規模的推廣過種植。但是,為什麼後世這麼好的東西,無法迅速的推廣開來?無非兩個原因。

第一個,是當時的玉米,產量其實不咋的,和水稻、小麥相比,完全沒有優勢。一般屋前屋後的玉米產量,都只有兩百斤左右。因此,要讓百姓不種水稻和小麥,改種玉米,那是不可能的。第二個,就是玉米不太好吃。沒改良過的玉米,的確很難吃。玉米剛剛傳進來的時候,福建當地的民眾,都是拿玉米來餵雞餵豬的,人根本不吃。

嗯,這個完全是心理上的慣性思維作祟的問題。就好像是當年的番茄,一直都被認為是有毒的,誰也不敢吃,還被附上了多種多樣的荒誕的色彩。其實,只要大家都接受玉米的存在,它的味道,就會好得多。

張準要讓玉米大力的推廣開來,少不了農科司的努力。農科司的努力,有兩個方向。第一個,就是積極改善玉米的品種,提升玉米的產量。畝產量只有三百斤的玉米,肯定是要被唾棄的。但是,如果畝產量超過五百斤,接受的人就多了。要是畝產量超過六百斤,不用虎賁軍強迫,百姓們自己都會積極的種植了。

第二個,就是積極改善玉米的口味。口味這東西,真的是比較難琢磨的。其實,在張準看來,現在的玉米,好像也不是很難吃。至少,他覺得味道還可以。然而,百姓們不喜歡,他也不能強迫。他總不能說,你們要是不吃玉米的話,我就將你們都抓起來吧。

張準要農科司大力的推廣玉米,就是希望給百姓們強烈的心理暗示,認為虎賁軍大力推廣玉米,他們是應該順應潮流的,接受玉米這種農作物的存在。因為,這兩年來,只要緊跟虎賁軍的腳步的人,都取得了長足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崇禎二週目:什麼叫大明第一勇士

龍騎士星光

膏粱子

保安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