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石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十一章 襲爵英國公,朱棣重生土木堡,崛起的石頭,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禮部,部議。

內閣很快將對於張輗襲爵英國公之事下發到禮部,對於這個燙手的山芋,禮部臣屬也都是眾說紛紜。

張輗、張軏,英國公張輔之弟,都是靖難名將河間王張玉之子。

因為靖難之役的功勳,在土木堡之變前,張家是朝堂上最牛的勳貴,受到上一世朱棣的極大重用,是眾所周知的勳貴之首。

但自從張輔殉國,大批的勳貴殉難,勳貴集團的地位因而一落千丈。

作為從前的勳貴之首,張家的境遇也同勳貴們一樣天差地別。

英國公之爵,至今居然懸空未定,朝議也未曾提及,張輗從正統十四年起“領禁兵宿衛”,號稱指揮皇城禁軍。

但實際上,他就是實打實的一個虛銜。

彼時的禁軍上直十二衛,因土木堡之變而兵丁稀少,餘下的大部也都聚集在朱棣後組建的府軍四衛,由汪氏外戚掌管。

所以,張輗這個弟弟,不僅沒有在張輔殉難後拿到“兄終弟及”而襲爵的機會,也在朝中備受排擠。

就算重生,朱棣也一直記著張家的忠心,所以在奪權後,開始著手幫助勳貴起勢,以達到在朝堂上制衡文官勢力的目的。

對於皇帝的想法,眾禮部官員心知肚明。

所以很快就有人提出了反對,站出來的是一名郎中,他說道:“張輗早年便受靖難功蔭授金吾前衛指揮使,一年內又連升三級,至中軍都督府右都督。”

“如今再敘靖難功,是不是有些過了?”

吏部尚書胡濙說道:“此言差矣,張輗在永樂一朝時得授金吾前衛指揮使是太宗皇帝所賜,那是因為其它的功勳。”

“一年內連升那三級,也是仁宗皇帝信任,更談不上是蔭受河間王張玉靖難功勳,眼下英國公爵無人繼承,按本朝兄終弟及的規矩,當由張輗襲爵。”

胡濙是禮部尚書,畢竟是這裡的扛把子,那郎中則是內閣安插進來的人手,見胡濙過早露出他的態度,也不再多說。

由於胡濙的極力推動,張輗襲爵一事順利在禮部的部議得到透過,最後呈入內閣。

對於這種結果,內閣的閣老們也都很吃驚。

胡濙歷事六朝,可謂是德才兼備,在朝臣中威望極高,本以為禮部會把此議卡住,卻沒想到第二天就過了。

如此迅速的部議結果,只能說明一件事,胡濙把禮部中反對的聲音壓下去了,是鐵了心要跟著皇帝幹,

內閣也沒什麼辦法,此事由皇帝牽頭,禮部部議透過,再不票擬而留中不發,規矩就壞了,只好同意。

......

自從土木堡事後,張輗、張軏兄弟便被朝臣所排擠,勳貴失勢,一蹶不振,張輗、張軏兄弟也是各有各的難處。

本該襲爵的張輗因為功勳稀少被取消資格,弟弟張軏也被文官彈劾仗勢欺人,在景泰元年初喪失資格。

因此,本來作為勳貴統領的英國公便是懸而未定。

這正是文臣們樂意見到的結果,因為英國公不定,勳貴們也便是沒有了主心骨,一盤散沙不足為懼。

而這,也可以幫助他們更好的在土木堡之變後向各地安插人手,與五軍都督府奪權。

現在的五軍都督府,說實話是根本沒有與有于謙的文臣抗衡的。

張輗因此一直都是酗酒成性,終日飲酒作樂,不理衛事,至於說去制衡文官,更無從談起。

其實他這樣也可以理解,畢竟現在的張輗只有一個虛銜,沒有一個兵可帶,可沒有任何實權可言。

除了縱情享樂,確實也沒什麼可去做的。

但是很快,事態得到改寫。

一份聖旨被髮到張輗的家中,正是他苦苦盼求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虎士

西門揚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