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壺濁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250 ,重生之第一紈絝,一壺濁酒,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聯翩的走進了瑞典皇家科學院,忽然鎂光燈閃爍起來,許許多多的記者在現場拍照,而不知什麼時候,晚晴的手臂輕盈柔軟的抱住了肖灑的臂膀,一個千嬌百媚、溫柔如水,一個英俊瀟灑、陽光帥氣,宛如金童玉女一般在眾人的目光注視下和熱烈的掌聲中徐徐走向大廳。
就這樣,肖灑和晚晴在這兒參加了三天的學術研討會,主題是東西方文化的比較與交流,參加這次研討會的人並不多,不算工作人員,專家學者不到二十人,舉辦方安排了一張大圓桌進行研討,每個與會者都安排有一個小時以內的主旨演講,舉辦方會將每個專家學者的主旨演講記下來在自己的那家期刊上發表,當然還有研討的發言內容。
晚晴和肖灑共同作了題為“覺察自己”的主旨演講:
女士們、先生們:
中國有個老祖宗,名叫孔子,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每天要好好反省自己!反躬自省,保持臨在和覺醒,隨時覺察自己。三的意思不僅指三方面的內容或者三次,中國有部最古老的書叫“易經”,它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三的意思就是萬事萬物,也指每時每刻。也就是說,世間萬事萬物,每時每刻都要覺察自己,保持臨在和覺醒。
覺察什麼呢?
首先覺察自己的情緒,孔子說:“卒然加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說的是內心的淡定和從容,現在覺察我們自己的情緒,是痛苦、仇恨、抱怨、煩惱、憂傷?還是恐懼、焦慮、不安?還是孔子所說的那種淡定從容?
我們能讓自己每時每刻都活在這種淡定從容中嗎?那是內心一種寧靜、和平、喜悅和愛的境界!
接著你要覺察你的念頭,你的念頭是為善還是為惡?我們中國有個儒家大成者叫王陽明,他告訴我們:“無善無惡是心之本,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說的什麼意思呢?世界上本來是無善惡的,但因為我們的“意之動”,也就是我們的念頭,於是產生了善惡。
天堂地獄全在你的一念之間!
覺察你的念頭,念頭為善,心生喜悅,你便在天堂!念頭為惡,心生貪嗔,你便在地獄!
我想問各位,你們此刻活在天堂,還是活在地獄?
……
再接下來還要覺察自己說的話、自己做的事,是讓人為惡,讓人痛苦、仇恨、抱怨、煩惱、憂傷、恐懼、焦慮、不安?還是讓人為善,讓人寧靜、和平、喜悅和愛?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做到了這一點,我們的世界才可能有寧靜與和平。
現在東西方都同樣面臨兩大難題:
一是人類不知如何與自己相處,許許多多的人都活在痛苦、仇恨、恐懼、焦慮不安中。為此,每天都有不少人自殺。
二是人類不知如何與別人相處,包括如何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環境相處。所以才會有戰爭,人類自相殘殺!才會讓環境遭受到越來越嚴重的汙染和破壞,反過來又危及到我們的自身。
而要解決這兩大難題,只有我們人類學會覺察自己,無論東西方人,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樣,我們人類才可能發展得更好,人類的文明才有可能進入一個更高的層次和維度。
……
肖灑和晚晴是直接用英文做的主旨演講,所以不用翻譯,流暢生動,還沒說完,便引發強烈的反響和熱議,等他倆講完,掌聲雷動,與會所有專家學者都舉起了手要求發言……
美國學者:“請問晚晴女士,您剛才說的覺察包括情緒、想法、語言和行為,您認為哪一個最重要?”
晚晴:“沒有分別,它們是一體的,情緒會產生想法,想法有時候會左右自己的語言和行為。如果非要說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