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無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97頁,霸秦,嬴無敵,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ldo;邦交?&rdo;無敵聽了直感幽默,齊國攻魏。明為幫秦解困,實際上本就是奔著魏國的肥沃土地去地。一戰下來,齊國連克十六城,拓地幾近三百里有餘,這顯然不是一小財富。眼下雙方對峙,一方面是魏軍必須重建編制,組織戰力地需要,一方面齊國也樂見其成,這正好給他們時間去消化吸收新併入地土地。
至於韓國的意見,那就是坐山觀虎鬥,反正魏、齊都是當世強國,一時半會誰都不可能滅得掉誰,不存在什麼唇亡齒寒迫切之急。而且魏國富庶勢大,也經常性地來欺負韓國,或是魏國奸商橫行,或是魏軍霸道,予取予求,強逼換地,因此韓國對魏國也沒什麼好感。雖然韓國不如魏國富庶,但十萬大軍也是能湊出來,並且韓弩犀利,韓軍戰力也不可小視,只不過韓侯本著睦鄰友好的思想,不與魏國老大哥計較而已,眼下既然有齊人幫著出氣,魏國也並未要求出兵相助,自己樂見起成豈不更好?
接下來兩人有談論了一會雜事,之後慎到這才尋了個機會問道:&ldo;慎到在臨淄,曾聽聞君上言曰,不拘泥於何家何派治學,能強秦者善之。如今我法家術治、法治二派名士申不害、衛鞅皆以入秦,君上以為法家治學可強秦呼?&rdo;
無敵聞言一笑,想要富國強民可是一門及其深奧的學問,豈非是選用那家那派的學問便可手到擒來。不過慎到此問,必是想要探看自己口風,以決去留,當下笑道:&ldo;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國不在強,有士則明。法家治學或可強秦,然一國之治,豈可奢望一二名士?&rdo;
慎到聽來,大覺意外,不禁出言問道:&ldo;君上之意?&rdo;
&ldo;依法治國,以法治民。天下眾王,或不可行!&rdo;無敵答道。
此言一出,慎到驚而揚眉,復問:&ldo;天下一王如何?&rdo;
無敵斬釘截鐵地答道:&ldo;定可行之!&rdo;
慎到聽得,只覺心中大石落地,不由暗舒一口長氣。
戰國時代的名士,遊蕩各國,遊說君王、豪門、政要,目地除了要出將入相,享受榮華富貴之外,將自己開創或推崇的學派發揚廣大也是其一身追求的崇高信仰。也因如此,這才衍生出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成為中華古文明史上一朵流芳千古的奇葩。
現如今,法家法治和術治兩派名士聯袂赴秦,對天下各國以及所有推崇法家治學計程車人來說,都是一種極大地震動。人們紛紛猜測,是不是秦國要推行法家治學,變法強秦。而作為法家學派當中最為中堅的勢治派領頭人,慎到對於鬼谷子的遊說並非一點都不在意。可他既不願放棄一個可以將本派學說發揚廣大的大好機會,又不願意跑到秦國去和申不害、衛鞅兩人搞什麼三足鼎立。
和無敵的一問一答,表明了無敵確實有王天下的心思。這一點,無疑給了慎到一粒定心丸。目下一個小小的隴西秦國,舞臺確實小了,若是日後秦國真能一統天下,別說是法家三派,便是十派也都能有生存空間。
吃了這粒定心丸,慎到也心中有了算計,問曰:&ldo;君以為,一國之治,當以何治問本,何治為標?&rdo;
無敵當即凡問:&ldo;慎子大才,本公洗耳恭聽!&rdo;
當即慎到曰:&ldo;天道,因則大,化則細,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為也,化而使之為我,則莫可得而用矣。&rdo;
這句話地意思是說,任其自然,則萬物亨通,化而變之,物就不得其用了。自然界是這樣,社會也是這樣,需要以人為本,因人之情來治理國家。
無敵默然點頭,繼續問道:&ldo;不知慎子所治之學,有何不同之處?&rd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