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無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21頁,霸秦,嬴無敵,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如此戰法,就無敵看來自然是相當地落後,因此在三十里外紮下用於中轉囤積糧草輜重的大營後,便揮軍直接壓上,將秦軍營寨就建在函谷關外不過五里的地方,也就是說秦軍大營距離那幾座連夜搭建的土臺不過千餘步,而土臺距離函谷關的關隘城池也不過千餘步。
辰時二刻,雲消霧散,一輪暖陽緩緩初升。
兩萬名經過一夜養精蓄銳的秦軍精神抖擻的在關下列陣待戰。函谷關上也是鼓號隆隆,魏軍士兵正忙亂的加緊從西面城樓上將各種用於守城的戰具、物資轉運到東面城樓來。雖說昨日要是無敵強行揮軍強攻東面關牆,指不定在對方不防之下能夠有所斬獲,可就無敵看來老秦兒郎個個精貴,打死也不能就這麼白白糟蹋在城下!
辰時末,六千秦軍步卒緩緩出列,在關門前集結列陣,這些步卒手上並沒有兵器,而是持著昨日日連夜趕製出來的粗糙木盾。木盾以大樹刨去的細枝為主材,經過綑紮之後以獸皮和皮甲作為襯裡防禦箭矢穿透,而綑紮後編織成類似藤盾模樣的盾面則用冰水滲透覆蓋。此時天寒,一夜之間便將這以樹枝為骨、以皮革為裡的扎盾活活凍成了一面寒冰盾。就無敵使人以強弩實驗的結果來看,這種寒冰盾的防禦能力幾乎與魏軍的鐵盾不相上下,就是分量太過沉重,可偏偏老秦兒郎多的就是那一把子力氣。
巳時初,六千步卒扛著六千面冰盾緩步向函谷關逼進。此時的函谷關雖不如後世那般雄偉堅固,卻也是有著高達五丈六尺(約今12米)、採用北山黑石建造的城牆,並且在城牆之前掘有一道深有兩丈寬十丈的護城河,直接引入渭水。此時天寒地凍,護城河的河面雖然全部結成堅冰,可依舊無法承受攻城大軍的踐踏,因此今日無敵出兵六千的意圖便是要以土石填上這段護城河。
城牆之上,魏軍的守城部隊也是嚴陣以待,護城河距離城牆不到百步,正是弓弩射程之內,雖然這些秦軍扛著的一面面白色盾牌在冬日暖陽之下看起來有些晃眼,但魏軍卻不相信這些盾牌果真能防住他們的利矢勁箭。
也在這時,只聽城下秦軍突然齊聲喝道:&ldo;大風!大風!大風只見六千秦軍在距離護城河約有百步處停下結陣,並將手中的寒冰盾舉過頭頂∽尾相連,形成了一面巨大密實的連雲盾陣,而後列秦軍陣列當中則疾步跑出了近千手持強弩的秦軍弓弩手,如流水滲沙一般迅速的從盾陣後列融了進去!
接著,盾陣便動了起來,一步一步的緩緩向護城河逼近。
第一部 隴西烽煙 卷八 征伐四野 【第156章】 秦風勁矢
魏國無強弩,吳起強軍強的只是步卒戰法,並未能夠整出可以傲視天下的強弓勁弩,因而魏軍手中弓弩平均射程只有一百六十步前後,尤其是此時的弓弩多以動物筋腱製成,眼下寒冬正月尚未開春,天氣潮濕陰冷,弓弩的射程和威力更是大打折扣,雖然戰前兩軍都會對弓弩進行必要的保養並且用火將弓弩臂幹烤硬,但此時不論魏軍還是秦軍,在射程上應該都是有所損失的,而魏軍居高臨下,理應在射程上佔有一定優勢。
眼瞧著秦軍盾陣一步步的靠近護城河,城守李胄倒也沉得住氣,只派了五百弓手上到城頭協助三千守卒狙殺秦軍用來進行填河作業的輕兵部隊。當秦軍六千刀盾兵終於來至護城河岸邊,以密集陣型排成了一個約五百步長六盾寬的嚴密盾牆時,關上的魏軍便在軍官將領的大聲呵斥下向城下灑下了密集的箭雨。
還別說,這種以皮革、枝條為主料,以堅冰為輔料製成的冰盾在強度上幾乎和正規的木製扎盾甚至鐵盾相媲美。只聽見盾上傳來篤篤吱吱一陣密集的響動,關上密集灑下的箭雨猶如一棵棵鐵桿莊稼密集的種在冰盾上面。而整個秦軍盾陣除掉極少數運氣不佳的將士被從縫隙中漏下的箭矢掛彩之外,整個盾陣毫無動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