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5章 赴東京,步步生蓮,月關,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地完全套搬到這位官家頭上,反而有礙於他對這個活生生的歷史名人的認識,所以他需要儘可能地掌握一些有些他的資訊。

“哪怕朕派駐一方、牧守一地的文官再如何混帳,他們傷天害理的程度也比不上一個據地叛亂的武將,如錦天下會因他們變成一片不毛之地,良善百姓會因他們而去易子而食……”

這位官家,對擁兵自重的武將,果然是深惡痛絕啊……楊浩暗自凜然,唐朝中葉以來那些目無朝廷的節度使,唐末五代以來走馬燈一般篡位自立的武將,在這位大宋皇帝心中留下太多陰影了。幸好自己,現在還沒有展示出強大的武力、和舛傲不臣之心。

細細想來,古之王朝,都因何事而亡呢?

秦因暴政而亡,漢因外戚與宦官而亡,晉因八王之亂,藩鎮作反,致使胡[***]亂中原。藩鎮之害,已有史鑑,隋唐兩代明君能臣數不勝數,為什麼就沒有汲取教訓,限制藩鎮呢?就因為他們不可能知道當時很聽話的藩鎮會發展到後來跋扈的不可想象的地步。

藩鎮力量坐大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所謂積重難返,到了火候再去糾正,已是無力迴天了,更重要的,隋唐開國之君都是天縱英明,擁有常人難以企及的能力,他們自信可以掌握住手中的馬韁,但是他們英明強悍,他們那些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子孫絕沒有那樣的魄力和能力,為人取代便不可避免。

於是這位宋太祖,汲取了秦暴政亡的教訓、汲取了漢外戚與宦官掌權的教訓、汲取了晉分封諸王的教訓,還有隋唐藩鎮之害的教訓,終其一朝三百年江山,無暴政;無外戚、宦官當權;沒有分封諸王;沒有藩鎮造反。可是削兵權、制錢谷、收精兵,不可避免地就傷害到了國家武力的元氣。

反其道而行,放心大膽地任用臣子藩王,把國家做強做大呢?那麼後果就是複製了晉、唐王朝的老路,死的更快、更加難看,不走他們的老路,內部平定,百姓富裕,但是最終也難免淪亡於外族之手。在帝王制度下,沒有更完美的選擇,他只能選擇對他來主最合適的選擇。

仔細想來,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這位官家汲取前人的教訓,以文治武,並沒有錯,而且這種政治模式正是現代發達國家最常見的政治模式,這位官家的方向並沒有錯,只是……如果不是矯枉過正,控制軍隊的方法更加先進、合理一些,宋的國運應該會更長久吧。

楊浩並不相信以中原人的文化底蘊和地理形勢,出一個明君,想一個萬全之策,從此一個封建王朝就能國運昌隆,千秋萬秋。但是他現在是一個宋人,總是盼著自己所處的國家能更加強大、更加強久一些。

思緒飄移了一陣,他的目光又落到密札上,被兩樁佚聞吸引住了。其中一件事,記得是當今皇上趙匡胤和當朝宰相趙普趙相公同遊於京城,官家行至朱雀門時,忽然指著城門上的“朱雀之門”四個大字問趙普:“朱雀之後,為何要加一個之字?”

趙相公道:“之者,吟助語氣之詞。”

趙匡胤便嘲弄地一笑,說道:“之乎者也,助得甚事!”弄得趙相公尷尬不已。

這樁事記得有鼻子有眼,據說是當時侍候近前的小黃門當作笑話傳揚開的。看到這裡,楊浩心中不覺一動,以此分析,恐怕這位大力提倡文治的開國皇帝,骨子裡其實是看不起文人的,只不過他深知武人掌權之害,不得不借重文人來壓制,然而這並不能抵消這位倚仗武力一統[***]的馬上皇帝對文人的輕視。

再往下看,楊浩又看到一樁有關武人的趣事。虎捷左廂都虞侯、領利州觀察使党進,驍勇善戰,但目不識丁,朝中臣子出征上任之前都要上朝向皇帝辭行,官家知道這位愛將不識字,特意免了他的致辭,可他卻不同意,他的幕僚只好把致詞寫在朝笏上叫他背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之農家小憨娃大志向

聽風問水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