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島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章 呂家,明末天下1639,武陵島主,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昌織坊今天的小廚房開了,主家的三個家廚在裡頭忙得不亦樂乎。

陶東主由管事的陪著進了廚房,手絹捂著鼻子使勁扇了兩下。

大廚急忙迎了上來,叫了聲老爺。

“今天的菜務必用心了!”

“老爺您放心,今天的飯菜起碼有伺候您的八成火候!”

大廚把胸脯拍得山響,他是陶家的老人,知道織坊多少年的規矩,花機師傅搭機之前的這一頓務必要伺候好了,不然裝的時候給你一個不用心,用上幾天就要修那才是麻煩。

陶東主點點頭,又領著管事的往織坊後頭走,這裡有一處新開闢的織房,大約有七八十個平方。

兩人進了“新”織房,織房裡早就有四張半舊的花機在工作,操作這幾臺花機的都是陶家的家生子,從來不與前面大織房裡的織工們交流。

陶家在織業行會登記的各種織機一共二十六張,而這裡的四張是從來不報上去的。

按照織業行會的會規,每張花機每年要向行會繳納四貫五錢的“會捐”。

整個蘇州六千餘張織機每年上交的“會捐”達三萬餘貫,蘇州上下官員的“例錢”都在這裡面,這也是織戶們“橫行”蘇州的保障。

陶家隱匿下來的四張花機,僅省下的“會捐”和“稅款”每年就能多結餘近兩百貫。

“五臺放在這裡,五臺放在前面,”陶東主吩咐著管事,“給張家人的利是不要動手腳,否則仔細你的皮!”

管事的立即嬉皮笑臉的點頭應著。

盧五畝帶著徒弟徐寶和馬山、朱恢一起趕著驢車來到了大昌織坊的大門口。

歇了兩日,他額頭上的傷好了些,如今只貼著一塊小膏藥。

驢車剛到織坊門口,幾個陶家人立即開了大門,下人用竹竿挑著兩串“千聲響”點燃,聲如春雷,煙火四散,紅紙撒了一地。

驢車進了織坊,盧五畝四個人被管事的請到了一間裡屋,十餘道精心烹製的菜餚送了上來。

徐寶吞吞口水,心裡直叫乖乖。

十六個菜,有十道是肉菜!

他活了十五年還從來沒同時吃到過兩個肉菜。

他從織花童一直幹到織工,從來都是飢一頓飽一頓,不曾想遇難之後落入張家,非但這幾日沒餓過肚子,還能遇到被織坊的老爺如此招待。

盧五畝是知道這個習俗的,吃了陶家的宴請,又拿了人家的利是,搭機的時候就要分外的賣力氣。

“大家吃吧,酒便少喝著,莫少時誤了事。”

半塘張府,一個喚作“海叔”的老織工領著另外三個織工,規矩的候在庫房門口。

緊閉的庫房內,張守言拖著一架油壓手拖車,把五套花機零件從蟲洞裡拖了出來,與之前拉過來的五套放在一處。

而在蟲洞的另一頭,在張守言租來的倉庫裡,還存放著四百多套花機元件。

喚了海叔幾人入內,把十套花機元件搬上另外一輛驢車,讓海叔幾個趕著車去了劉家的織坊。

忙完這些事,張守言又信步往點秋園來看董小宛。

兩人才閒聊了幾句頑笑,妹子杏兒就派了門房上點秋園來尋他。

“老爺,姑娘說吳江村裡的鄰居來了,說是村裡發生了大事,還請您速速回去。”

張守言來了這些日子,曉得這個時代的人極為看重親戚、鄉鄰之間的關係,便向董小宛告辭回到了家中。

來人張守言認得,正是村裡的鄰居。

前段日子叔公的喪事還多虧了這位米叔叔一家子照應。

米家叔叔名叫大成,在家中行大,故而張守言兄妹都喚他一聲“米叔”。

米叔一臉惶急、坐立不安,看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