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島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九章 興山縣,明末天下1639,武陵島主,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人。
八百貫白花花的銀子,讓領頭的楊府老下人很快“回憶”起了對張守言祖父的印象。
“張高功嘛,我怎麼不記得,不就是早年在武陵街上賣白糖的那個,後來跟著人走船去了蘇杭,確實聽說在那邊落了戶。沒想到舉人公居然是他的後人?”
是鄉黨還有些許功名在身上,更重要的是張守言見面就捐了三萬兩白花花足色的軍費銀子,另有一萬兩直接送到楊嗣昌的簽押房,楊嗣昌這才見了張守言這個小鄉黨一面。
張守言當時沒有提重開東江鎮,而是建議將流民收攏往沿海島礁上送。
楊嗣昌不愧是人老成精,當即就猜到了他真實的想法。
他還記得楊閣老看著自己眼神,有嘲諷、有可憐、還有些許欣慰。
“信之用心於國,老夫心中甚慰。治流賊必安流民,這確實是根本之策。可信之可否知道,其實朝中袞袞諸公,也有商議將東江鎮重開之意,但是諸公最終棄了此議,汝可知為何?”
原來老頭一眼就看穿了張守言其實意在東江的企圖。
這個問題,張守言其實心裡早有答案。
朝廷沒錢!
不是朝廷出不起轉運流民的費用,而是禁不住沿途官員胥吏們的上下其手。
隨後楊閣老說出了一番實情。
“曾有戶部官員核算,轉運一名流民至東江諸島,並與以一季之食,至多不過耗費五貫。東江若重開,東虜南下必然顧慮重重,此為兩便之策,可老夫卻帶頭絕了此議。老夫心中清楚,若要轉運一人去東江,非五十貫不可行,而且口糧到手最多半月,如此這般,東江鎮根本開不起來。”
楊閣老雖然否決了張守言的提議,但卻看在銀子和老鄉的份上將其納入了自己的幕府,給了他安置興山縣一帶流民的差事。
也同時將他捐贈三萬兩足色白銀的事蹟向北京進行了彙報,用以證明地方民心可用。
當然,皇帝也會注意到張守言是楊嗣昌“小老鄉”這一點,對於楊嗣昌發動鄉黨戮力助剿的舉動,自然會有所觸動。
對於這個結果,張守言一點都不沮喪。
他真實的目的都已經達到,不但試探到了朝廷對重開東江的真實態度,還拿到了可以處置流民的權利。
因為張獻忠的劫掠和官軍的騷擾,十多個縣的百姓不得不淪為流民,紛紛往棗陽和荊州方向逃難。
而前往荊州方向的流民有很多被攔在了興山縣。
“城外的流民如今不下兩萬,廖公令每兩日施粥一次,但縣中糧食已經快供應不上,最怕就是賊逆混入人群煽動百姓衝擊縣城。”
被派來協助張守言的縣中書吏顯得憂心忡忡。
因為這位書吏發現這位張大人帶來的粗糧也才三百多石,就算是熬稀粥,每人一日小半碗最多能支應六七日。
而且城外的流民數目仍在陸續增加。
張守言喚過黃彪和龐功平:“你兩個帶幾個衙役去城門口熬粥,先收攏三十個拖家帶口,身家清白的。這些人要與他們說好,入了我的門下,都是要上陣做家丁的。”
兩人領命,帶著五六個來幫忙的衙役抬著幾袋子粗糧往城門而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