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十四章 閉門會議,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財政工作報告。
這對楊士奇來說,是一個很奇妙的感覺。
而且何夕說了,這樣的工作報告不僅僅要今天做,今後每年都要有一次公佈,不僅僅在議會公佈,還要登上報紙,讓天下人看看。
楊士奇並不反對,他只是感到新奇,這些資料保密程度,也沒有那麼高。對於官場的人來說,想要知道,是很容易的事情。幾乎沒有什麼保密。公佈出來,也沒有什麼。
只是對這麼多人公佈,卻實在有些不習慣。
好在楊士奇控場能力也是相當強悍的。至於下面的商人何曾見過楊士奇這樣大官給他們講這個,一個個就好像是鵪鶉一樣,不敢多說一句話。
楊士奇將北京朝廷的財政分成幾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田賦,田賦不多,僅僅八百萬石。包括了河北,大同,遼東,高麗等地的田賦。至於剛剛入手的臺灣田賦,留有當地軍隊自己支取,不做記錄。
其實,在這方面遼東與高麗南部幫了大忙了。
河北今年兵災,一場大水更是讓河間,天津等地糧食減產。忙於征戰,讓很多丁壯參軍入伍,徵召民夫等等。勞動力減少很多,糧食自然減產了。
不過,這也不是沒有好處的。
當大量壯勞力從農村徵召出來之後,劉璟之前的計劃,也就是實行的很順利。大量先進的農具推廣出去了。而小農場計劃也好,合作社也罷。
總之,在北京的政策制定之下,河北土地以二三百畝固定下來。這樣可以最大規模的發揮新農具的作用。當然了,將來或許會因為農具更新迭代。將小農場轉化為大農場。
總之,糧食商品化已經有了雛形。
將來戰事平定下來,大量勞動力迴歸田畝,估計會有一個開荒的高潮。甚至不用戰爭結束,開荒的高潮就已經出現了。這就是新農具這種生產工具減輕開荒的負擔。降低了開荒的門檻。再加上河北荒地還是有的。洪武年間本來就有鼓勵開荒的政策。
再加上,為了北京方面的糧食安全,何夕制定了嚴格的糧食管理政策。直接派人徵收糧食。價格要高出平日價格不少。
要知道,北京等地之前是漕糧的。不管是海運也好,運河也罷。大量南方糧食過來,自然會壓低本地的糧食價格。雖然何夕的政策也壓制了糧食暴利,但是利潤還是有的,而且不少。
再加上,河間大勝之後,戰線南移,之前很多難以控制的地方,而今也在北京的掌控之下,預計明年田賦將在一千萬石上下。
雖然按現在的糧價一千萬石,最多不過三百萬元。看似不多。但是糧食的重要性,不是錢可以衡量的。
當然了,田賦僅僅說田賦,並沒有說糧食儲備。
糧食儲備對北京來說,才是機密數字。
糧食儲備最高的時候有一千萬石,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畢竟,而今大明直接養的軍隊,官員,都有一百多萬,再加上這些人的家屬,還有一些工人什麼的。這些人都是買糧食吃,一千萬石並不算多。
而今卻只剩下三百多萬石了。
北京這一座城市,每天幾萬石的消耗就是少的。好在打通了南洋航道。之前北京與南洋之間的貿易被南京攔上一道之外,糧食等敏感物資也是難以運輸的。
少運一些,或許難以被發現。但是糧食太少,能有什麼用處啊。
而今好了。敞開運了。
大量南洋糧食已經往北方運了。畢竟南洋的達官貴人們需要北京的貨物,而他們的物產北京卻未必需要。處於貿易逆差狀態。為了搞得更多錢來花銷。印度能在國家大饑荒的時候,出售糧食。而今南洋各家君主更是沒有一點心理負擔。反正北京只需知道,南洋有糧食。至於南洋糧食是怎麼來的?就不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