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十四章 徐家的選擇,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七十四章徐家的選擇
徐增壽說道:“是我哥的意思。也是我的意思。”
徐達有四個兒子,其中一個夭折,一個是庶子沒有什麼分量。徐輝祖與徐增壽兩個人的意見,就等於是徐家的一致決定。
徐達也沒有想到,在他死前,一直表現出親近南京朝廷的徐輝祖,在他死後,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徐達本心是維持徐家在這場紛爭之中的地位,希望等塵埃落定之後,徐家已經是而今的門庭。但是徐輝祖不這麼想。用長輩的眼光來看,徐輝祖是一個好孩子。
忠孝放在前面。
在為徐達守孝的時候,徐輝祖無數次反省自己。反省自己做的事情。再加上朱允炆做的事情,的確不厚道。再加上方孝孺之死,徐輝祖覺得投向北京。
在他看來,父親一直對朱允炆不滿,一定是父親知道什麼。太祖當年並沒有想要傳位給朱允炆的意思,太祖選中的是朱雄英。只是木已成舟。為了天下安定著想,父親也不好做什麼。
這才隱忍下來了。
其實這個流言一直有。
畢竟,朱雄英是嫡子。朱元璋定下的是嫡長繼承。
只是之前,朱允炆登基,有方孝孺在,方孝孺得到了天下士大夫的擁戴。是可以將這個流言給壓下去的。方孝孺一死,丁顯借方孝孺之死,用鮮血建立自己的權威。
即便丁顯掌握了報紙體系的輿論權,但是傳統士大夫的輿論依然還有市場的。
徐輝祖是傳統意義上的忠臣孝子。徐達希望徐輝祖成為一個合格的勳貴家主。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特別是徐輝祖這個年紀的人了。他很難改變。他的改變,無非是從效忠南京,變成了效忠北京。
如果徐達在天有靈,或許也會很無語了。
只是兒大不由爹。活著都管不了,更不要說死了。其實徐輝祖轉變最大的因素,是他對徐達之死的不滿,對父親的歉疚。
效忠北京,才能忠孝相合。既是效忠朱家,效忠朝廷,也是為徐達出氣。昭顯自己的孝順。
李景隆對身邊的人,說道:“去請姚先生。”
很快姚廣孝就過來了。
姚廣孝見了徐增壽,忽然一愣。他自然是認識徐增壽的。畢竟在南京混過這麼多年。甚至何夕也算是勳貴圈子裡的。有些來往也很正常。他首先看向李景隆,隨即就鎮定下來。
他覺得李景隆並沒有出賣自己。就算是出賣自己。也是出賣給徐家,還有迴轉的餘地。
他立即鎮定下來。說道:“見過徐四爺。”
徐增壽立即回禮,說道:“見過姚先生,我代兄長問何兄好。”
姚廣孝一聽這話,立即明白了,徐家是來投誠的。姚廣孝心中大震,自然是明白徐家的分量。說道:“徐四爺,我家大人在北京一切安好,魏國公駕鶴西去,他也很傷心。魏國公乃是大明開國第一功臣。也是他最尊重的長輩。沒有辦法登門致哀,也是他的不幸,還請徐四爺,與徐大公子,節哀順變。”
姚廣孝說的都是官面話。但是官面話有時候,也是很有用的。比如而今,姚廣孝實在拿不準,對方是什麼意思?投誠也是有好幾個層次的。這一次示好,留後路。還是願意與南京決裂,全面投向北京。
姚廣孝這番話,表示出北京方面對魏國公府的重視。但具體細節一點也沒有說。
徐增壽自然很瞭解這些話術的,按理來說,徐增壽應該與姚廣孝你一言我一語地說一些湯麵話。一點點地接近主題,互相試探對方的底線與意圖,最後才好出價格。
只有這樣,才能以最低的成本得到最大的收穫。
不過,徐增壽不想這樣做了。或者說,徐增壽想要的更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