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十七章 人心,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能看不出來楊溥的意思。他雖然有些可惜,但是孝道卻是一個不能否決的藉口,不過無妨,這官場上的人從來是想向上爬的人居多。丁顯有而今的地位還怕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不成。

於是,賞金百兩,恢復楊溥的功名,就讓他回鄉了。

論功行賞之後。

丁顯立即去拜訪一個人。並不是別人。就是黃子澄。

無他,丁顯很清楚,黃子澄是整個南京最熟悉何夕那一套的人。他跟隨何夕學習,其實學習的僅僅是一些理念與方法。具體該怎麼做事情,他不知道。真正瞭解這一些的是黃子澄。

只能請黃子澄出山。他才有信心將這一件事情做好。

丁顯拜見黃子澄。黃子澄是閉門不見的。

只是丁顯有太多辦法,讓黃子澄不得不見他了。

比如拿捏黃家。黃子澄總不能是從石頭中崩出來的。總有他在乎的人。就算他是石頭中崩出來了,不是還有那一塊石頭嗎?丁顯不會將事情做絕。但是黃子澄是聰明人。知道一直拒絕是什麼下場。

黃子澄只能見丁顯。

前文說過,黃子澄畢竟是傳統儒生出身,他並不是完全贊同何夕的一些理念。但是他不贊同何夕的那些理念,其實是與方孝孺的想法有一些吻合的。

這其實很簡單。

儒學歷史上,很多大儒的弟子轉投到了對頭門下,也是很正常的。

方孝孺想過用儒學將何夕這一套融合掉,消耗掉。黃子澄其實也有類似的想法,他也覺得應該將儒學與何夕的新學統一起來,何夕之前做學問,其實也是冒充儒學一派。但是何夕在儒學上的造詣太淺薄了。

很多事情都是漏洞百出,讓人啼笑皆非。

所以,方孝孺與黃子澄都能看出來,雙方思想體系上巨大的割裂。想要彌補,也就是情理之中。

而黃子澄與何夕之間的一個矛盾點在於。何夕剛剛開始用儒學作為皮,是為了讓人能夠接受。但是而今何夕的學說傳播日廣,有了一批支持者。儒學與新學的融化,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甚至幾十年後,說不定有一批人要將兩者給分開。

單獨論述了。

所以黃子澄與方孝孺在很多地方有相通的地方。黃子澄對丁顯殺方孝孺這一件事情,有什麼想法也就很明白了。

只是他是胳膊扭不過大腿。

丁顯卻臉皮非常厚,說道:“黃師兄,小弟請你出山。只要你點頭,我在內閣之中給你留一個位置。”

黃子澄心中微微一動,但是片刻之後,這份心動就平息了。他說道:“你能如何師一樣,改革六部,重建內閣與吏員體系,新建部門掌管天下諸事?”

丁顯沉思了一會兒,說道:“不能。”

丁顯根本做不到這一點。

首先,丁顯其實得不到官僚體系的支援。是的。丁顯位高權重。但是實際上真正有理想有能力有氣節大臣,是決計不會投奔到丁顯門下。這其實也是何夕當初遇見的變法悖論。

何夕變法得不到主流輿論的支援。就沒有願意投奔到何夕門下,強行為之,掌握權力之後,自然會有很多人為了權力到何夕門下。這些人是不堪用的。

因為他們是為了權力。變法什麼的,不過是敲門磚而已。用過就扔。看似他們忠心耿耿,願意為了變法赴湯蹈火,但實際上,他們並不關心變法有什麼效果,他們在乎的是自己的權力而已。

這個時候,丁顯將六部全部撤銷掉。重起爐灶,他沒有那麼多的可以用的人才。在現在的體系之內,他可以使用一些權力爭奪的失意者。或者趨炎附勢的人。在原本的權力框架之內,丁顯還能掌控,將這框架給拆了。大明朝廷會失控到什麼地步?他都不敢想象。

沒有何夕對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奮鬥在大明

名劍山莊

凰後萬萬歲

夏蓮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