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三章 三不足,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十三章三不足何夕知道是給朱雄英攤牌的時候了。說道:“這裡一封密旨。”何夕隨即從身後掏出一個匣子,遞給了朱雄英。朱雄英一開啟,就看見了明黃色的聖旨,他顫顫巍巍地開啟,裡面簡單的寫著幾句話,就是封朱雄英為太孫,於北京行監國事。上面的時間,是洪武二十六年。也就是兩年前了。朱雄英臉色複雜之極,有歡喜,有怨恨,更多是不理解不明白,不知道朱元璋為什麼要這麼做?何夕說道:“這裡有陛下的一封密信。”隨即遞給了朱雄英。朱雄英開啟細細看了。密信很長,寫了十幾張紙。何夕沒有看過,但是也明白朱元璋在裡面寫了什麼?不就是朱元璋的總體計劃,同時,或許還有對朱雄英的一些叮囑,讓朱雄英防範自己。這一點,何夕早就有預料了。朱雄英一直以來,他在北京是學習如何治理現代國家,如何工業化。如果在大明推進工業革命。從來沒有想過,朱元璋的安排之中,還有這個。他回南京之路,只有打回去了。這也是朱元璋給朱雄英上的最後一課。身為一個皇帝,不要信任任何人。哪怕最親近的人。只是朱雄英此刻能不能明白,何夕並不知道。但是何夕知道,這一件事情,雙方已經有了裂痕了。朱雄英與何夕,在未來將是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沒有朱雄英的旗幟,北京方面根本不可能聚集各方勢力。畢竟,朱元璋定鼎天下的遺澤。並沒有那麼快消散。何夕如果自己起兵,遇見的困難是與朱雄英合作的十倍百倍。而沒有何夕的支援,沒有何夕背後的工業體系的支援,朱雄英並不覺得自己能夠打回南京。比較,朱雄英雖然讀了靖難的歷史,更知道,靖難之戰中,他的燕王叔有多年,好幾次就差點死了。朱雄英並不覺得,就打仗這一件事情來說,他比燕王更厲害。雙方彼此互相需要。只是權力場上,也會成為對手。不過,何夕毫不畏懼。何夕對朱元璋從來是心存感激的。沒有朱元璋的培養,就沒有何夕的今天。但是同時,何夕對朱元璋將死這一件事情,是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的。天下沒有了朱元璋,何夕不畏懼任何人。包括眼前的人。朱雄英這些年曆練在政治上也成熟多了。看過書信,沉默了一會兒,說道:“皇爺爺的計劃,姑父早就知道了。而今當何以教我?”何夕說道:“先發制人。等拿下申國公之後,可以立即奪取北京周圍京營兵權。殿下,坐鎮京師,派人走訪北京延邊衛所,我可以保證的是,遼東省十萬大軍,會不惜一切代價支援殿下。我會立即領兵南下,拿下河間府。”朱雄英說道:“河間府?為什麼是河間府?”何夕說道:“河間府的地位位置特殊,真定與河間兩府,有很多河流,都是東西走向,我軍可以憑河而守,次第防禦。當然了,如何可以下,不妨繼續深入,據大河之北。此其一也。北京京營乃是彙集四方班軍所聚集的。其中河北衛所皆為北京所管轄。所以,只要行事妥當,整個河北不會遇見多大的抵抗。此其二也。最重要的是,我們總戰略。”朱雄英說道:“總戰略?什麼總戰略?”何夕說道:“殿下,敵強而我弱,南京有魏國公,宋國公,潁國公,這些名臣宿將,指望大軍南下,一舉拿下南京是不現實的。但是自古以來藩王造反,從來以速勝為上,蓋因以一隅敵一國,戰事綿延,焉能長久?即便是靖難之戰,如果不是南京舉止失措,大兵臨江,也不至於崩盤。而今,卻不一樣了。因為工業革命已經發生了。”“洪武十四年,大明鋼鐵產量不過十幾萬噸,而今,大明鋼鐵產量已經超過百萬噸了。而其中八成都在北京,遼東,就軍械生產數量,我們十倍於南京。就力量對比來說,我們十倍於南方。可謂優勢在我。但是我們有三大缺陷。”“第一,人口不足,遼東河北兩地,人口不足千萬,所以必須全民皆兵,才打得起一場大仗。而全民皆兵,並不是胡亂徵召百姓為兵,這種情況,非但沒有用處,還有害處。必須對軍隊進行改革。”“第二,糧食不足。自從靖康以來,北方元氣都沒有怎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