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七章 朱雄英的內閣人選,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的時候,內閣大學士與秘書監,還有六部之間,還有權力制衡。六部尚書之前,是百官之首,待遇非凡,能繞過內閣直接見皇帝。這種情況下,內閣大學士與六部尚書之間,並不是上下級關係。但是北京不一樣了。何夕居然將六部分拆了。何夕對六部的改革,在何夕看來,更類似於戊戌變法的時候,對六部改革,建立起對應具體事務的各部分,而不是拘泥於周禮之中的六部。而解縉看來卻不一樣了。因為如果僅僅以為朝廷有六部,朝廷事務就在六部就大錯特錯了。六部之外有九卿,甚至還有所謂大九卿,小九卿,其實朝廷有很多部門的,六部最重要而已,即便在最重要的六部之下,還有很多二級部門,負責具體事務,比如工部都水司,就可以理解為後世的水利部。專門負責水利工程。所以,在解縉看來,何夕的改革,就是將六部九卿一下子裁撤了,將六部尚書與內閣大學士合併,將六部下面的二級部門,與九卿等衙門合併,形成直接歸內閣負責的部門。雖然這樣做是理清了上下,但是在解縉看來,最大好處,卻是對儒臣的否定了。儒家以禮治國。禮在大明朝廷之中如何體現?不僅僅在皇帝的行為上,也在朝廷官制之中,為什麼一直分六部,是朝廷大事僅僅是六個部門就能解決嗎?不是,儒經之中有記載。對照那些來的。而何夕這一下,完全是辦事為根基。將其他種種都去掉,本身就是興新學,也就是何夕之學,否定儒學。如此一來,北京的大學士要比南京大學士強勢太多了。甚至未來的大學士,要比唐宋的丞相都要強勢。解縉對此也是非常高興的,畢竟解縉沒有造反的心思,幾輩子也不可能接觸到朱雄英的這個位置。但是解縉卻有心當一當內閣首輔。這一點,解縉還是很有信心的。何夕不可能一直在內閣首輔之位上,而且他解某人還很年輕。解縉說道:“臣自然願意為殿下分憂。只是臣資歷太輕了。恐為天下笑。”朱雄英嘆息一聲說道:“那又如何?而今問題不是這個,而是朕夾帶之中沒有人。連內閣都填不滿。總不能都用何夕的人吧,那朕成了什麼?”這也是朱雄英的煩惱之處。在朱元璋時期,已經形成了文武分治。雖然談不上以文治武,但是朱雄英也不想回到之前,只是,朱雄英夾帶裡的文臣太少了。畢竟方孝孺在,大部分文臣其實是支援朱允炆的。更不要說北京這個地方,也不是什麼文化興盛之地,也沒有什麼老臣可供朱雄英延攬,朱雄英身邊到時有一些文學之士,還有武將侍從,但是總體上來說,還不如解縉的。好歹解縉在秘書監這麼長時間,對地方事務或許不大清楚,但是對中樞事務卻是非常瞭解的。在內閣之中主持大局還是勉強能用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