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一十一章 非此即彼,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一百一十一章非此即彼一個學說有長處,有別人無法代替的地方,即便上就能立得住,至於能不能發展起來,就看這個學說能不能支援,或者解釋更多事務了。而何夕的學說,漏洞大把都是。但問題是,何夕的學說能解決很多儒學不能解決的問題。顯然已經立足腳跟,甚至在很多方面超越了理學。而且更讓方孝孺感到不舒服的是,何夕這一套本質上是名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學說糅合在一起的。偏偏說是儒學一派,簡直是欺人太甚。邏輯論是科學的核心,與名家,白馬非馬之辨,有相似之處,人人平等,這個理念看似是佛教的,但其實與墨家的兼愛相近。總之,在根子上,都不是儒家一脈。但何夕硬要包裝成儒家一脈,反而汙衊理學是佛學餘孽。讓方孝孺很惱火。但也明白,學術上的爭論已經壓不住對方了。他也只能把事情說得如此露骨了。儒學本質是什麼?或許說,春秋戰國時代的儒學,還真有求知之心,想為天下尋求治國之道。但是這個時期一直到王莽時期,是這個理想化的儒學終結。王莽篡漢,真正的根基就是儒家,準確地說是公羊一派。他們認為三世說,認為劉氏成為天下的問題,所以要篡位,這是要解決天下的問題。但是王莽下場,也讓儒學陷入消極之中,其實儒學在王莽之後,就被套上了枷鎖,只是到魏晉南北朝才真正死去。當然了,理想化的儒學死去了。而在魏晉南北朝的亂世之中,玄學,佛學是不能拯救天下百姓的。於是,君主需要一個治世的學說,儒學就應運而生了。儒學已經開始從一門學問,演變成為輔佐皇帝統治天下的學說,可以說量身打造。儒學的根基已經變了。在這一件事情上加把勁的,就是元朝的郝經。在唐宋時代,儒學對外不成,只能逐步地內化,對外不能追求治世,只能追求內心之中道德,這種內化,就是理學或者道學的產生。但是不管怎麼說,這個時代儒學,還是講臉的。雖然忠君作為第一標準,而不是治世。但是不管怎麼說,儒家之中,還有很多為民請命的人。這肩負社稷的人。但是郝經做了什麼事情?他為了給元朝入主中原,提出了一些匪夷所思,指鹿為馬的理論。每一個人都知道,這決計不是孔子的意思,如果孔子在世,非掄起他沙包大的拳頭,砸死這個不肖子孫。但是這個時候,儒學大家們底線越發靈活,越發暴露出儒學本質,雖然在治國國家上有一些作用。但是儒學的本質,並不是追求進步,而是為皇帝獨裁,提供支援。是皇權社會的寄生蟲。士大夫自然可以左右天下,讓天下成為自己的天下,但是他們卻不能沒有皇帝。因為沒有皇帝,他們理論基礎就不穩固。他們號稱忠君,其實就是借忠君為名,確定自己在社會之中的地位,輔佐皇帝治理天下的權威。但是同時,方孝孺也將事情挑明瞭。那就是你們皇室不是想換馬嗎?但是你也要清楚一件事情,你新要換的那一匹馬,要不要一個皇帝。最少,何夕的種種理論上,根本沒有為皇室的存在,留有空間。可以說,儒學這樣不好,那樣不好。但是如果作為皇權獨裁的意識形態,沒有哪一個學說,比儒學更好。就在這個細分領域之中,儒學已經做到了極致,不可超越。而這樣的話,也說到了太子的心坎中了。朱元璋的心態是比較灑脫的,也糾結過大明朝的存續,皇室存亡。但是何夕讓朱元璋將諸子分封海外,朱元璋也就釋然了。一方面建藩海外,制衡中國。只要大明海外藩王不全部改姓,大明朝也會保留皇室存續地。哪怕作為一個吉祥物。天下大勢滔滔,朱元璋沒有想過為兒孫想很多,畢竟他出生的時候,身無片瓦,而今給子孫留下的已經夠多的,剩下的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了。但是太子就不一樣了。他可沒有朱元璋那麼想得開,這是他最糾結的一點,那就是對天下好,對大明皇室不好的事情,要不要做?而方孝孺精準的點出了這一點。方孝孺與太子相處這麼多年了,一眼就看出了太子神色有變,立即趁熱打鐵,說道:“殿下,臣並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