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四章 新北京選址,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二十四章新北京城選址北京城遙遙在望了。何夕勒馬,坐下坐騎長嘶一聲。心中暗道:“北京城,久違了。”何夕並不是沒有來過北京,但是之前,何夕來的是北平。而現在是北京。何夕有一種見證歷史的宿命之感。何夕來到北京之後,就見到了申國公鄧鎮。鄧鎮自然不能老一代國公相比,但是好歹是一個國公,又奉命來調查秦王之死,在太子離開北京之後,就臨時接管了北京軍政事務。何夕也明白,北京之重要,朱元璋不可能全部交給一個人。軍權這一塊,何夕就不要想染指了。定然是鄧鎮負責。好在那種大規模出擊的戰事,幾十萬大軍一起出動的軍事行動,幾乎沒有了。何夕也很明白自己的位置,雖然有兵部尚書的加銜。但問題是,就是真的兵部尚書也不能在一個國公面前有什麼地位,不要說一個加銜兵部尚書。這個官職是用來統領大軍後勤,甚至督造北京城的。畢竟,在北京城這麼大的營造工程中,定然會動用很多衛所軍。甚至十幾萬之多。自然要有一個身份。鄧鎮很謹慎見了何夕之後,兩個很快達成分工了。軍事上的日常事務,鄧鎮說了算。包括軍中的人事權等等。而重大決策,必須讓何夕知道。比如對蒙古用兵。決計不能單獨行動。同樣。民政上的一切事務,鄧鎮不管。需要鄧鎮配合的事情,也必須通知鄧鎮才行。比如,營造北京城,需要動用大量軍隊,必須要鄧鎮點頭之後才能動用軍隊。兩人還是比較有默契。鄧鎮與何夕的資歷都是很淺薄。鄧鎮謹小慎微,不敢出錯。而何夕更是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也不願意樹敵。於是兩個人一番談話下來,劃定了自己的權力範圍。何夕就立即開始了自己的工作。召見北京的文官,詢問新北京城的進度如何?也是因為何夕並不想在北京久留。他需要回一趟遼東,遼東才是他的根基所在,他這麼長時間沒有回去。有很多事情都是要處理的。但是北京這裡的事情,總是要處理一下的。何夕本來想從太子那裡得到一些訊息。但是太子的情況並不是太好的。“這麼說?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北京城的選址了。”何夕問道。下面的官員紛紛點頭,其中一個老者說道:“正是。殿下遍訪術士,踏遍北京府附近,圈定了幾個地方,只是地方不確定,下一步都不能做。”何夕說道:“好。那就先做這一件事情吧。”------何夕最終選定的地方,不是別的地方。而是通州以東,香河縣以北。北運河與潮河之間的一塊地方。此地承燕山之餘緒,地勢較高。不會有水患。更是在兩河之間,而且相距並不遠,可以引兩河之水為用。運河在西,物資可以透過運河直接到京師。北邊不遠就是遵化。有遵化之鐵廠,東南方向,就是天津。東遷百餘里。就地勢上來看,要比北京要開闊許多。就是有一點,那就是雖然說這裡相對較高。但是地勢上,比不上北京城。不過,不說別的,單單水路直通北京。就是北京城遠遠比不上的。不過選定之後,才僅僅是一個開始。而且何夕選定之後,還要上奏朝廷,讓朝廷決斷。不過,何夕估計幾乎不可能被否決了。畢竟朱元璋也不大可能從南京到北京親自選址。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地方要看。何夕首先要看的是遵化鐵廠。遵化鐵廠已經被罷了。說起來,也是何夕到來的蝴蝶效應。何夕在大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改革冶鐵業。從而讓太平鐵業產量大增,從而讓官府罷去了全天下鐵業。而遵化鐵廠也是其中之一。不過即便如此,遵化鐵廠還是有基礎的。能成為北京附近最大的鋼鐵聯合體。也是代表中樞鎮壓各地的要害。何夕自然要看看。其次就是運河了。修建北京城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需要各地無數物資彙集在北京城。既然已經能讓運河直通北京城下,那麼運河,就是要修繕了。這一條河是郭守敬修的。徐達北伐的時候,進行過修繕。但也僅僅是修繕。而今這麼大的運輸量。特別是需要從天津港直接進入運河。天津段的海河一直很窄很淺。窄是因為,九條河彙集到一處,天津段的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