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七章 燕王歸來,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三十七章燕王歸來燕王帶著數百騎兵,乘風而來。其實燕王可以從水路而來,只是雖然從北到南,但是卻是逆水行舟。而松花江河道沒有經過修整。很多河道,順流而下的時候還好。但是逆流而上的時間就不行了。需要人拉縴。而以這個時代東北的人口密度,人口不足,根本不可能徵召民夫。如此一來,就只能靠船上的人下船拉縴了。速度就慢了。時間也就長了。燕王對何夕的到來,非常渴望。不,應該說燕王對於封狼居胥,破滅元廷是非常渴望的。燕王也知道,這一個大功勞很多人惦記著。比如馮勝。他現在有這個機會,並不代表一直有這個機會。特別是秦王之死,對整個大明的影響,也在燕王的思考之內。燕王也相信,秦王不是太子所殺。但是這並不消除秦王之死的影響力。無他,在秦王死前,雖然說大明朝廷之內,藩王與中樞之間,並非沒有矛盾的。但是這矛盾是暗流,不注意的人根本察覺不到。而現在卻不一樣了。秦王之死,是一個標誌性事件,他將藩王與中樞的矛盾,醒目的擺在了所有人面前。所有人也知道,朱元璋在一天,父子之間,總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將來怎麼?中國人從來不缺乏大局觀。從現在判斷今後十幾年,幾十年的趨勢的人,不知道有多少。落一葉而知秋。秦王之死,不管是不是太子所為,都成為了那一葉。會被無數人放在放大鏡下觀察,揣摩。從而判斷未來的趨勢。就好像是燕王。說燕王之前沒有思考過,藩王與中樞的關係,那是不對的。但是那並不是燕王所思考的重點,但是而今是了。老爺子總是要去的。燕王不能不為自己的著想。他一方面對太子是信服且支援的。另外一方面,也不想自己成為秦王第二。所以,他比之前更急切的打贏韃子,帶著人馬就藩去。從此不離中樞的恩怨情仇。如果中樞對他又想法,身在漠北,手挽十幾萬騎兵,也有與中樞談判的籌碼。故而燕王心中很急切。所以捨棄水路,騎馬狂奔而來。何夕也沒有想到,燕王來的這麼快。何夕還在考察長春的商業環境,與商品種類。燕王就已經到了。長春衛指揮使衙門中。燕王風塵僕僕而來,一見何夕,就握住何夕的手說道:“何弟,別來無恙。”何夕說道:“小弟在京師能有什麼事情,倒是殿下,卻顯得滄桑了。”燕王哈哈一笑,說道:“塞外苦寒,本就如此。不過,男子漢大丈夫,這才是本色。”何夕微微一笑,說道:“殿下說得是。”之前的燕王說實話,身上有一些貴公子的氣質,因為他本身就是富養出來的,身為皇子,即便朱元璋在節儉,也與尋常人不同,這種氣質一直都有。而今,何夕沒有從燕王身上看出來。他原本精緻的臉龐,邊的粗糙起來。額頭眉間多了許多風霜之色。燕王與何夕的年紀差不多,也都是三十左右。但是何夕卻看到好像二十幾歲的樣子。這固然是何夕底子好。現代生活的養尊處優,並不比皇子差勁。也是他在後方,雖然案牘勞形,但並沒有多少艱險。但是燕王就不一樣了。而今的燕王是看不出來多少歲的。只能看出來人在壯年。說三十歲也行,四十歲似乎也行,五十歲有些不像,他身上帶來的是一種殺伐果斷的雄性氣質,讓他感受到的是,他的強悍,他的實力,以及攻擊性,反而忽略了他的年紀。在何夕看來,這樣的燕王,才有幾分明成祖的風範。果然,這一塊璞玉在艱苦之地,一點點打磨出光彩來了。燕王與何夕坐定。燕王說道:“我等你已經很長時間了。你終於來了。說實話,上半年太子大兄在北京,支援我對元作戰,我遲遲未動,固然有準備不充分的原因,但其實也是擔心後勤不暢。千里突擊,一擊不中,想回來就要靠後勤了。我只信得過你了。你來,我就放心了。你我兄弟聯手,必滅此朝食。”何夕雖然覺得,燕王再給他戴高帽,但是內心之中還是很高興的。何夕有自知之明,後勤這一件事情,說難搞,是很難搞,很考驗人的能力的。這也是為什麼,漢功臣蕭何第一,明功臣李善長第一,三軍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奮鬥在大明

名劍山莊

凰後萬萬歲

夏蓮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