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章 南京的工業基礎,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過,並不是鑄造多少銅錢,就有多少銅錢的收益。

蓋因,銅錢從海外開採,到運入中國,然後到太平鐵廠鑄造。

是的,在太平鐵廠鑄造。

本來,是有專門的寶泉局的,甚至各省都有。但是朱元璋陸續將這些機構都裁撤掉了。將工匠調入京師。

這都需要成本的,真正算起來,錢息並沒有那麼高。不過,寶鈔不堪用,增加市面上其他貨幣。也算是一種補救政策。

但是不管怎麼說,南洋四鎮已經在反哺朝廷,對何夕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如果長久不得到收益,將來天下政策有了反覆,放棄南洋四鎮,也是很有可能的。但是而今不一樣了。縱然新政不能推行。將來南洋四鎮也不會輕易脫離大明瞭。

而今將來,南洋很多地方也會如臺灣一樣,成為中國自古以來的領土。

畢竟,對於中國人來說,明代其實很近的。但是對其他國家來說,十四世紀,已經是很遙遠的古代了。

“老師,”黃子澄說道,“龍江造船廠有一件事情,不太好辦。”

何夕一愣,目光在黃子澄身上停留片刻,說道:“說吧,到底什麼事情?”

黃子澄說道:“木料,特別是大木料。南洋的運銅船,都要大船,最少是五桅船,甚至更大。只是大木料有些缺乏。”

何夕微微皺眉,他覺得有些奇怪。

運銅船用造大船,這一點並不奇怪,有效的運輸比造成的。可以這樣說,同樣十萬噸的運輸量,如果是一艘船,投入的人力物力是最少的。但是如果十艘船的話,就要投入數倍的人力物力,而且小船在很多時候,抗風能力也不好。問題就更大。

更不要說,從中國到呂宋,從洋流上來說,並不是很順的。小船更容易隨波逐流。更需要大船來橫渡大洋。

只是有一個問題,讓何夕有些不明白。

黃子澄在遼東好幾年,主持的事情,就是各地工廠建設。他也是有人脈,未必需要何夕出面的。之前的機器是這樣,而今的遼東大木也是這樣的。

雖然說,遼東大木根據程度不一樣,也是比較稀有的。特別是造大船的時候,需要的龍骨,也是高几十米的大樹才能有的。當然了,這個時代也有了拼接木頭的技術。但問題是,這種技術還是比不上整體大木結實。

這種大木,就好像修建宮殿的梁木一樣,雖然有,但是數量不多。而且大部分造船廠,其實並不用的。無他,不是不好,而是不經濟。

可以說,在木船時代,限制船隻大小,很多時候就是材料問題。

只是這些問題,在黃子澄這裡是問題嗎?

何夕覺得並不是太大的問題。

何夕問道:“怎麼這一點小問題,還需要我出面?黃子澄,你在遼東白乾了?”

黃子澄說道:“老師,這也是沒有辦法的。我打聽了,太子殿下要修建新北京城,所有合格大木都壓下來了。不許呼叫,我也想了辦法,但是他們不敢違背太子殿下命令。我又沒有門路找太子,只能請老師出面了。”

何夕聽了,心中微微一驚。

窺一斑而見全豹。透過這一點小事,何夕就已經看出來,太子對遼東的影響力了。

這才多長時間,黃子澄才離開遼東半年,就已經人走茶涼了。他其實與黃子澄一併離開遼東的。而今他說的話,在遼東還有幾分作用,特別是在太子的命令與自己的想法牴觸的時候。又有多少人會聽自己的話?

一時間,何夕有一些沮喪。

太子的先天優勢太強大了。強大到何夕有些失去信心了。

何夕心中暗道:“必須儘快回到遼東了,否則我這個遼東巡撫的頭銜,真成為加銜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奮鬥在大明

名劍山莊

凰後萬萬歲

夏蓮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