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十七章 以工代賑,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九十七章以工代賑這兩個選擇,何夕會選什麼幾乎不要說了。且不說,未來的北京城,定然會聚集大量的人口,即便說現在北京城的人才缺口,就已經影響到了北京城的發展。修建北京城的城池,街道房屋,其實是很簡單的。但是何夕要的不是一個空蕩蕩的北京城,而是一個北方第一的工業城市。這就比較難了。而是危機也是機會。山東,河南,河北三地受災百姓數十萬。尋常時間遷徙百姓成本非常高,這個時代遷徙百姓,只需一口糧食便是了。更重要的是,糧食利用率會很高。整個北方哪裡的糧食最多?北京城,準確的是北平城。這裡一直是大明北方軍需重地,支援整個北方戰線,每年都有大量的糧食囤積在這裡,雖然北京地區糧食產量並不高,但是這裡儲備的糧食足有數百萬石之多。在供應軍需之外,還有大量的結餘。賑災最快的辦法,就是從北京呼叫糧食,發放給災區。如此一來,賑災用糧,僅僅能維持災民的生產,其他的事情什麼也做不了。泡在水裡的土地,自然是做什麼也不行。但是到了北京城之後,卻能做出大量的貢獻。更不要說,運輸也成問題,從北京運糧食過來,回去的時候是空船,這對運力是一種浪費。而回程的時候,將百姓帶回北京城,既利用了運力,同樣可以減少糧食運輸浪費。畢竟,即便最嚴重的河間府,大多少縣城都沒有被淹,真正受災嚴重無法生活的是城外的百姓。運走一部分,留下一部分。整體上來,最有效率。何夕下了決心之後,根本沒有進河間府,在船上召見了河間知府,就敲定了這個方略,同時,派使者通知各地,所有受災地區,都按這個辦法來辦。當然了,以自願原則為準。------滄州城中,一個大漢扶著一個老婦人與小姑娘在街角坐下,此刻的滄州城中,街頭巷尾,密密麻麻都坐著人。很多人覺得,洪水就是那種排山倒海,呼嘯而來,所過之處,房倒屋塌,這種情況是有的,但是,並不多。真正的洪水,是怎麼樣的,是雨水綿延不斷,水面一點點上漲,從一寸,到沒腳,然後沒腿,最後整個房子都淹沒在水裡,這個時候,人躲在房子上面其實沒有什麼問題。至於在水中時間長了,土坯房子才會嘩啦啦一聲,淹沒在水面之下,發出最後一聲悲鳴。看似不疾不徐,但實際上一點也不給人活路。所以,固然有很多人是來不及逃出來的,但是更多是被困在什麼地方,或者,他們低估了洪水上漲的趨勢,正想辦法逃走,卻被洪水捲走了。但是大多少數人,還是能逃出來的。只是,洪水帶來的災難,從來不是不被洪水淹沒就行了。天災與人禍並立,從來不是沒有原因的。比如而今的滄州城,本來小城之中,一下子塞進來這麼多人。幾乎每一片不被雨淋的土地,都被人佔據了。而且,很多人逃出來的時候,僅僅帶了極少糧食與錢財。剛剛開始還好,時間一長,就不好辦了。就如同這一家。大漢名叫張明,祖上是什麼人從來不說,張明的父親有一手好武藝,有見識的人都說,張明的父親定然是上過戰場的。不過,這也很正常,洪武年間,太平才幾年,上過戰場的一點也不稀奇。落戶滄州之後,也沒有人多在意。畢竟,洪武年間大移民,河北河南很多地方的百姓,本身就是遷徙過來的,本身就不是本地人,張家只是其中一個而已。張明從小習武,是一把好手,父親死後,在家務農,因為一身好武藝,也過得不錯。畢竟,鄉村之中,與縣城之中,是完全不一樣的邏輯。有力氣,能打,其實是很大的優點。沒有人敢欺負。就好像今日,都逃難到城裡的,張明能為母親與妹妹,奪一片屋簷。最少地面是乾淨的。不至於坐在泥水之中,其他人都眼巴巴的看著,不敢來爭,如果僅僅是母女二人,看看是一個什麼下場。只是,即便如此張明在這裡也就解決不了的問題。那就是口糧的問題。從家中出來的時候,張明僅僅來得及扛一袋糧食就走。這也是沒有辦法的,州城距離家中要好幾十里路的。遠路無輕貨,更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奮鬥在大明

名劍山莊

凰後萬萬歲

夏蓮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