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十一章 蒲州社,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新辦法,並沒有太多的興趣。對於工作效率,也沒有什麼追求。畢竟,吃公家飯。磨洋工。也是很正常的。何夕想要他們快,可以下死命令。自然可以加快進度。但是想要他們保持主動學習,專研精進的態度,卻是難了。果然,天下最難的事情,第一是自己的學習,第二讓別人學習。嗯,如果是學霸,可能是反過來的。張大郎來到北京城,就是一個大工地。只是張大郎此刻並沒有什麼心思看些工地,他身心俱疲。無他,帶五百人,從蒲州到北京。張大郎傷透了腦筋。甚至可以說,他從來沒有想過,走了路而已,還能如此之艱難。他手中那一張名刺,足夠解決路上所有的麻煩。問題是,這五百人本身就是一個大麻煩。五百人代表五百個不同意見,他很難想象,會有這麼多麻煩事。這還是大家出來本身沒有想惹事的情況下。好在一路上,張大郎也將這些人按照村落鄉里組織起來。好歹理順了內部管理。這才好辦了許多。張大郎一到這裡,就去找何夕。不過,何夕不是他想見就能見到的。卻見何府的管家接待了他。何府的管家不是別人,正是楊震。北京城的工程一開啟,何夕的忙碌可想而知。自然沒有時間接待張大郎,而楊震正好在北京。於是就由楊震接待了他。楊震聽了張大郎所有經歷,也看了張大郎的帶來的人。忽然說道:“張兄。還不知道你高姓大名。”張大郎說道:“賤名不足掛齒,張友直。”楊震說道:“這一趟,你是賠錢的吧。”張大郎說道:“無妨,只要大人滿意。怎麼樣都行。”有那一張名刺,張大郎已經賺太多了。他家算是小鹽商,洪武年間的鹽政還是很嚴密的。鹽商們賺的都是辛苦錢,運糧食到邊關,然後領鹽引轉賣。生意規模不大。但是有一張名刺傍身,今後做生意,就沒有人敢刁難。他家裡家底不厚。但有這一張名刺在,他相信自己一定能發家,當然了,如果能抱上何大人的大腿就更好了。楊震說道:“大人最厚道了,讓人辦事,從來不會讓人吃虧。這樣吧。我給一個活計吧。保你賺錢。”張大郎說道:“什麼活計?”楊震說道:“你跟我來。”於是,楊震帶著張友直來到隔壁,一個很簡陋的院子,上面掛著大明北京規劃司。先帶著他在一個科室登記,張友直稀裡糊塗的登記了一大堆東西。最後又讓取名。張友直不知道取什麼名字。楊震知道他是山西蒲州人。就登記為蒲州社。在楊震的擔保之下,幾乎一路綠燈。然後,楊震又來到另外一個科室,找了一個老頭。只聽楊震稱呼為“快大工。”張友直也不知道,這個快什麼意思?難不成還有慢大工不成。卻見楊震在這快大工身邊說了幾句話。卻見快大工拿出一副比人還大的圖紙,細細端詳了起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