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七章 漁業,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的網。
且不說這種漁網的承重能力有多大。單單一項,那就是耐腐蝕性。這些漁網,是重要的生產工具,棉麻在古代也是稀缺的。泡在海水之中,不需要多長時間,就變成一堆爛繩頭了。
這是很多漁民不能承受的損失。
於是乎,就有了三天打漁兩天曬網這樣的話。這不是態度,或者偷懶不偷懶的。是一個很現實的成本問題。
正因為這樣的情況,所謂的遠洋漁業根本不存在。
這樣的情況下,何夕想要用漁業增加食物供應量,也是不可能的。
當然了,也不是沒有一點用處的。
何夕還是在有限的技術條件與現實之間,做出了一些調整。
首先要感謝元末亂世。人口大面積減少,卻成了野生動物的盛世。這也包括海中的魚類。而且不要說,遠洋捕魚業,就是近海捕魚的人都不多。渤海漁業資源還是很豐富的。因為有很多河流流入渤海,各種浮游生物很多,號稱百魚之鄉。
當然了後世捕撈的快要絕種了,那是另外的事情。
即便近海捕魚,也是有一定的收穫的。
其次就是儲存問題。
那就關聯到另外一個問題了,那就是遼東鹽業的問題了。
總之,遼東適合曬鹽的區域相當不少,整個遼寧半島西海岸大部,與東海岸一部都是可以的。不過,因為而今大明人口聚集地,大多在千山以西地區。所以,何夕大力發展的就是遼寧半島西側的海岸線。
此刻已經開始產鹽了。
當然了數目不大。這一方面固然是鹽場的問題,新技術,新人手,各種不熟練是有的。更多是自然條件不一樣。曬鹽的效率,取決於太陽的日照強度。而今太陽已經不錯了。但還是沒有到盛夏時節。所以產量還沒有到高峰期。
不過,捕魚業也是剛剛開始。兩者相得益彰。
也算不錯。
當然了,何夕也有一些遠洋漁業的嘗試,那就是捕鯨船。鯨魚這東西在這個時代並不罕見,甚至何夕坐船出海的時候,也看見過幾次鯨魚浮上海面的情況。
捕鯨可以完美的迴避一些捕魚的痛點。
首先,就是儲存問題。
鯨魚體型大,生命力頑強,即便被捕捉到了,一時半會兒也不會斷氣了,即便斷氣了,儲存時間,也要比尋常魚類要強。足夠人將鯨魚帶回去了。給人足夠的加工時間。
其次,捕捉鯨魚,就回避了繩網材質的問題。一頭鯨魚能比得上,好幾船魚獲。
雖然說,依然不能距離海岸太遠。但是古人的遠洋與後世的遠洋概念範疇完全不一樣。
前者,所想的離開海岸,四面看不見陸地,估計就算是遠洋了。而後世,是指滿世界跑,幾個月不見陸地。但已經擴大漁業的範圍。
何夕擔心的並不是這些小船的近海捕撈。因為都是成熟的技術,唯一的問題,大概是水手都是新手,但是磨合的時間長了,也就沒有什麼問題了。也能為未來航海時代提供足夠的人手。
何夕擔心的,其實就是捕鯨。
畢竟一頭鯨魚少著幾噸,多則幾十噸,只有能捕一定數量。就足夠彌補糧食上的缺口。讓遼東這個經濟體系,穩定的執行下去。
但是捕鯨這一件事情,在大明還是算是新鮮事務。這裡面很多技術問題,都是想當然解決的。而且捕鯨船也是新造的。對於鯨魚這種龐然大物,到底,有沒有效果。
何夕還是有一些擔心。
這才是他千里迢迢來到這裡,要視察的原因。
雖然說,在何夕的計劃之中。解決糧食危機的方案,不只一個。有a計劃,就有b計劃,但是每一個計劃,都不是那麼完善的。何夕希望所有的計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