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三章 預購,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以說這一筆錢財,幾乎是藍玉這輩子最大的一筆橫財了。之後很難有同樣的機會了。即便打下日本。藍玉也未必能收刮出來同樣的財富了。

畢竟藍玉不知道日本金銀多。但是他知道日本人很窮。

德川家康最喜歡吃的就是蘿蔔乾,醃蘿蔔,也能看出來端倪。

能收刮出多少油水來?遠遠比不上高麗的。

這種以地方政府為主體的解債方式,在何夕看來,還不如何夕自己借,何夕好歹是有一些產業,將來還不了,能拿到何夕的產業。但是遼東反悔了。難不成藍玉還能從遼東割下來土地。

簡直是笑話。

什麼國債,地方債。都是需要時代背景的。而今即便何夕說破天了,也不會相信這些的東西的。何夕心思一轉。想到了另外一個辦法。說道:“玄洋社需要補充大量船隻,這是之前說好的。侯爺需要多少艘?”

藍玉說道:“一百艘。”

何夕說道:“一百艘五桅大船。共計十萬兩。不過,要先付款,一年之後交貨。”

藍玉一愣,說道:“一艘船一千兩。不大可能吧?”

一千兩一艘船,其實價格已經很高了。不過那是對小船來說,五桅大船就不一樣了。雖然說在明代計算船隻大小,是按料,或者石來計算的。石就是載重量。而料就是載重一石所需的木料。其實是一個單位。

用桅杆來計算船隻大小,其實並不科學。但是最小的五桅船,都是兩千料以上的。已經勝過了開海之前,沿海水師大部分船隻,也勝過了大明民間主流的船隻,三桅船。

不過是原材料消耗,還是技術水平。一千兩是很難賣到五桅船的。而今最小的也在一千兩三百兩以上。而且這船對原材料要求高。特別是桅杆。前文也說過,木頭這東西,大圈,價格可就不是城倍的增長。三桅船因為禁海的時候,沒有被波及。所以造船技術一直都有儲存。但是五桅船,可不是對船隻的簡單放大。當年造過這些船的人。很多都不在了。船匠的傳承體系,更多是口口相傳。

不敢說,而今沒有人會造了。但是數量肯定很少。

一時間也難以擴大。大部分都在官方的船廠。因為只有官家自己的船,不受桅杆的限制。鄭和寶船有九個桅杆。可見官方造船廠的技術傳承還在,甚至有突破。

這對何夕來說,完全不成問題。

甚至可以說,而今造船業的上游產業都在遼東。木頭有,而且距離當初開闢木場,也有好幾年了。陰乾的大木,成批成批的,根本不擔心不夠用,遼東大木,要多少有多少。作桅杆完全沒有問題。

再加上鐵件更是要多少有多少。

何夕可以將造船業的全部產業鏈控制在一起,就已經能壓低價格了。更不要說。傳統的造船業,是一艘艘船打造,簡直是藝術品。何夕可以大量利用機械,甚至還能流水線組裝。更能壓低成本。

一千兩,這個價格何夕好有得賺。具體賺多少。何夕就要回去細細算了。

何夕沒有正面說這個問題。而是問道:“我記得日本淡食,鹽是很稀少的。如果玄洋社,賣日本鹽,定然很賺錢。我得了朝廷之令。建立遼東運鹽司,遼東山海關以東。所有鹽政都歸我管。我記得,朝廷鹽價,好像在四斤一石糧食的地步。對吧。”

藍玉點點頭,說道:“差不多,就是這個價格。”

何夕說道:“那我給一石糧食十斤。還是與剛才的一樣。不過,只能海外銷售,不能買到國內。”

藍玉一算說道:“一兩近四十斤?二十五文一斤鹽?你瘋了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奮鬥在大明

名劍山莊

凰後萬萬歲

夏蓮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