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章 瀋陽鋼鐵,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換刀具的頻率也太快了一些。幾乎一會兒工夫,就要換上一塊。
二來就是動力不行。用人力,即便是輪流上。加工一個零件,也需要好長時間。當然了,即便如此,車床加工出來的零件有著遠超其餘方式的精準性。在何夕看來慢。但在別人看來,已經是非常快了。
如果沒有這裡。
幾十臺水輪機根本生產不出來。
而今即便如此。水輪機的產量依然上不去。
何夕將這裡情況一五一十地講述給朱元璋聽了。
朱元璋手裡捏著一塊刀具,也就是一個四方體鐵塊。而燕王更是眼睛都直了。他靠近何夕說道:“何夕這裡能生產火器嗎?”
何夕說道:“自然能生產。來看這裡。”
何夕在前面走了幾步。來到一個車床前面,這個車床上固定著一個圓形的鐵柱。被好卡得死死的。圓柱之中,已經有一個整齊的凹陷了。
何夕對燕王說道:“這就是一門火炮。之前的火炮都用鑄造之法,質量在我看來,其實並不是很好。而這是一整塊鋼,我就想過。從這裡直接挖出來炮膛。這火炮一定會好用很多。只是可惜了。我低估了這個辦法難度,只有這個半成品。”
燕王伸手去炮膛之中一摸,感覺好像鏡面一樣。
只是太淺了。
最多伸進去一手的距離,根本不足以塞入火藥與炮彈。
燕王說道:“這怎麼不做了?”
何夕說道;“太慢了。你不看這麼淺,其實是連續不斷鑽了三個月了。”
造炮,自然要用最高的鋼材。也就是說。刀具的鋼材硬度與炮鋼的硬度相差無幾,也就弄出而今的局面。很是尷尬。估計磨上三年,或許能磨出來。
其實如果何夕當時知道。他連三個月都不會讓磨的,只是他事情多,交代下來基本方法。就沒有關注,等他再次關注的時候,工匠們已經磨了三個月了。
何夕才有機會喊停。
燕王說道:“何弟,無須過謙。有你,才有這裡的一切。我想你一定要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的。”
燕王所言倒是不錯。
太平鐵廠在江南,根基深厚。技術底蘊也是有的。為什麼在哪裡並沒有什麼技術創新。而到了遼陽才不過幾日的功夫,技術就已經日新月異到這個地步了?
原因也正在於何夕。
何夕在冶鐵鑄造技術上,也是一個門外漢。並不懂多少。只是他知道一些大概的概念。他能指點工匠研究。這僅僅是其中之一,更重要的其實並不是這一點。
而是何夕能夠給工匠們足夠的經費支援。與尊重。
遇見問題之後,何夕如當初研究高爐一樣。將工匠們聚集起來。商談方案。工匠們能在何夕的面前暢所欲言。不受任何約束。而且這幾年來,工匠的素質也有了很多改變。
在何夕研究高爐的時候,大部分工匠都不識字的。而且一個個都有自己的小心思,不想將自己的技術洩露出去。
而今卻不一樣了。
一直被何夕看重的工匠團體中。老工匠已經很少了。大多都是有一手絕活的。在技術上。別人做不到,只要他能辦到的那一種。但是在理論上已經不行了。這些老工匠只能承擔一些執行的任務。真正給何夕最大幫助的,其實是以葛天工為首的工理學院出身的工匠。
他們讀書雖然不多。但是懂實驗,懂數學。也懂何夕當初講一些冶金的原理。一些即便機械知識。他們在何夕的支援之下。迸發出很多新想法。
何夕近乎無限量的資源供應他們試錯。
錯得多了。正確的自然也來了。
更是有了太多寶貴的資料,為將來打下了基礎。
畢竟,這個時代科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