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章 賞罰之道,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就是十幾個衛所。四五萬人與家眷而已。
不過。北方胡漢雜居時間長了。一些人雖然說是異族,但是在行事作風上與漢人無異,也就不用那麼擔心了。
只是數以百以計的高麗人過來,依然是一個大難題。
所以,遼東無比渴望漢人人口。甚至一個漢人,到了遼東很容易就從里長甲長開始。雖然這職位也不算官。但是手下總是能管得住幾戶人家的。
也算是有地位。如果再有本身。成為莊頭,成為河長,渠頭。或者提拔到軍中,當地行政體系之中當一個小吏員,也是不無可能的。
朱元璋說道:“太子以為朕此計如何?”
“父皇。”太子說道:“治大國如烹小鮮。繁則易碎。今日大動干戈。威以立,恩不足。兒臣這樣做。也是為了緩和一下局面。否則南方就要人人自危了。”
朱元璋說道:“不錯。治國之道也好。用兵之道也好。馭人之道也好。都在恩威賞罰這四個字。只是,賞罰一亂。則天下法度不存。天下法度不存。則分崩離析有日。”
“就此事來說。誰有功,誰有過。該賞誰,該罰誰?太子殿下的恩典。是給誰的。”
太子自然很明白,他本意就是給江南大族一些好處。好拉攏這些人為自己所用。而這一次鬧事的幕後黑手。太子不清楚具體是誰?但是憑藉利益關聯。太子其實也能圈定懷疑範圍。
他安撫也未必不是因為這一件事情。
他大動干戈幾乎南方數省的軍隊,有一半以上都呼叫了。俘獲亂民數萬。甚至貴州,廣西一些偏遠地方,而今戰事還沒有打完。還在圍山。這才有妥協緩和一下。
太子說道:“父皇,天下不能純以賞罰而論。這是你教育孩兒的。”
朱元璋沉默了一陣子,這道理還真是朱元璋教育太子的。
是的。很多事情是非曲直並不是太重要的,就好像胡惟庸一黨,都是該死之人。自然不是,胡惟庸一黨,其實很多都是李善長用老的人。胡惟庸本人也就是李善長的人。
這一批人主持錢糧,為朱元璋支撐了平定天下大業。哪裡是個人都是罪人。
不過,胡惟庸亂政。以元代丞相為榜樣。而且明朝剛剛建立,體制不健全。朱元璋在政治上,也難免有些簡單粗暴,是以才大開殺戒。
有些人眼裡,天下是黑白分明的。有些人眼中天下是混沌一片,灰色為主的。
朱元璋嘆息一聲,說道:“佛教有三重境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而今朕算是明白了。”
朱元璋起兵之初,並沒有想那麼多。純粹是以一腔熱血,也算是走投無路。不得已而為之。是第一重境界。到漸漸成為一代帝王。也吃了很多虧。被無數人背叛過。他不是一開始就這麼疑心病,而是吃過虧,幾次差點丟了性命。然後再看天下局勢,自然到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境界。一眼看過去,算是權謀。光明正大之下,全是勾搭。
朱元璋未來確保自己的統治。自然也是大開殺戒。
但是,而今朱元璋北方一行,他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人在歷史之中,其實是很渺小的,在時間的偉力之下,任你千古一帝,能做的也是很少的。
之前儒家的世界觀以靜為主。對於古今差異,常說道德淪喪。人心不古,而今朱元璋的卻完全接受後世所謂的先進與落後,動態的歷史觀。
自然願意順勢而為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