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十三章 賞航海功,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九十三章賞航海功
朱元璋盯著這三樣作物,拿在手中細細品鑑,就好像是在看無價之寶一樣。
方乘風答應一聲,立即將種植的手法,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
朱元璋聽著方乘風說話,端詳著這三樣作物。
這個時代玉米棒子其實很小。大概也就十幾厘米長。而且上面的玉米顆粒也很小。而紅薯與土豆。也不是太大的。紅薯還有後世的樣貌,只是等比例縮小而已。但是土豆,真是土豆了。
即便方乘風已經撿大個拿了。依然比雞蛋要小一大圈,看上去真的好像從土了挖出來的豆子。
土豆這個名字,不是沒有來由的。
後世我們所看見的很多糧食與蔬菜。都是經過一代代地改良而來的。特別是後世科技發展在農業上,效果非常之顯著。不過,即便如此,這三樣農作物,依然非常之重要。
其實玉米大代替的並不是小麥,而是高粱與小米。
在北方很多地方,一畝地的僅僅能收數鬥小米而已。高粱更不用說了。不好吃不去少,產量還不如小米的。玉米能代替這些東西,即便玉米的產量沒有後世那麼誇張。也足夠讓百姓的生活有一個很大跨越。
畢竟多收了三五斗,對百姓來說,就已經是非常高興地喜事了。而從高粱小米換成玉米。那可不是多收三五斗那麼多。最少一石。
至於紅薯與土豆。更是山間地頭都可以種植。
有了這些產物。原本山上林間,那些不能耕種的土地,有了利用的價值。特別是南方。南方氣候溼潤,多是土山。水土流失已經有了。但是並不嚴重。
福建那邊已經有很多梯田的。但是那些不能改造成梯田的山。也可以種植莊稼了。
這才是這些美洲作為真正的用途。否則即便到了後世,小麥與大米這兩樣作為南北主要的糧食作物,也沒有動搖。
片刻之後,方乘風就說完了。、
朱元璋就開始發問了。不過幾句。方乘風就啞口無言了。
無他,朱元璋問得太細了。什麼節氣種最好,要澆多少水。玉米種子要埋多深,一掌,還是幾指,這紅薯可以用藤嫁接嗎?等等等等。簡直是事無鉅細。
無他,種地朱元璋是行家。
現在宮中,還有朱元璋親自開的幾畝地。一方面,言傳身教,讓子弟們知農耕之艱險。另外一方面,這幾畝土地,也是朱元璋心中一把尺子。無他,不種田的人,永遠不能瞭解,天氣變化對莊稼的影響。
有幾畝地,什麼時候旱了,什麼時候澇了。不用別人告訴他。他自己就知道。
畢竟,古代的旱情與很多現代人想的不一樣,不是說大河干涸,小河枯竭,赤地千里,土地乾裂出巴掌大的縫隙。真要出現這種情況,天下早就反了。
而是即便有水,也無法澆地。
莊稼全靠天吃飯。是很多人不能想象的。別的不說,一般來說,從春天到農曆七八月之間,如果沒有幾場大雨,這莊稼很可能要絕收。在古代簡直是天崩地裂一般大事。
但是這樣的天氣,在後世並非沒有出現過。但大家都已經不在乎了。
沒有人注意到。
但是方乘風不一樣。
誠然,方國珍之後,溫州方家被打壓得厲害,最大的官,不過是京衛僉事,連指揮使都不是。只能算計是中下層軍官了。可是,即便如此方家上下,也是殷實人家。方乘風是那種從小讀書習武,不下地種田的人。
即便在美洲,他是負責種植的。但是他的負責,與朱元璋心中的負責是兩回事,決計沒有親自下地的道理。
朱元璋如此刨根問底,方乘風哪裡招架的住啊。
何夕見狀,說道:“陛下,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