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十三章 何夕的計劃,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國內的事情,總是要比國外麻煩的。
對國外,何夕不用在乎,大量工業品傾銷帶來的後果。因為不歸大明管,甚至真出了問題,還是大明介入的絕佳機會。至於國內真出了事情,卻是大事了。
何夕都無法掌控的大事了。
而且造一支船隊,各方面籌備都已經足夠了。
木材,遼東有足夠的木材儲備,之前也解釋過。就大木而言,價格已經開始下滑了。這也降低了成本。
技術,雖然說,新船型需要設計。但問題是這個時代,所謂的船型,也不過是很多工匠口口相傳的。與工理書院的學生們,對原本福船,廣船,沙船等船隻進行拆解,根據各種計算,再加上水池實驗出來的船隻。不敢保證一定很好用。但是想出大紕漏也很難。
而且面對海洋遲早有這麼一日。
所以,船隻上用的各種布匹,也是很重要的一項。
只是這一件事情,何夕需要與傅友德商議一下,何夕也不知道該如何給劉璟解釋,才能讓劉璟明白,需要用上百萬兩,乃至於更多軍費,打造出一支,龐大的,一次能投送數萬人,甚至更多軍隊的船隊。
就規格而論,與鄭和船隊的規模相差不大。
只是何夕發現,他更難解釋的是,為什麼一定要軍費花光?
這涉及的問題更難以說明白。
黃子澄見狀,說道:“這是對日作戰的需要,大軍十幾萬渡海登陸,所需要的船隻數量很多,而今造船用的木頭,鐵料都沒有問題。最大的問題反而是其他方面。整個大明,所有產業之中,唯獨棉花缺少。而且缺少最多。甚至去年,整個北方棉花價格,都被我們抬高了。從外面收購的話,花費太大了。是以,最後能在遼東本地自給自足。”
劉璟看了何夕一眼,他對軍事上,並不是一點也不懂的,對於這個說法,他沒有深究,說道:“大人,棉花最傷田,特別是連續種棉花。而今剛剛開荒的土地,正是養田的時候,大規模種植棉花的話,下官恐怕------”
不同的農作物對土地的需求是不一樣的。
何夕對這上面的事情,其實並不是太清楚的。
不過,劉璟既然這麼說了,應該是真的。
何夕沉吟片刻,說道:“兩項其害取其輕,儘可能多種棉花。”
何夕心中越發生起對農業機械的渴望。沒有足夠農業機械,種田對人力的需要始終都在,而人力是最難提升的。一個人要成長起來,最少有十五年。何夕哪裡有那麼多事情可等。
劉璟說道:“下官遵命。”
何夕暗暗鬆了一口氣,說道:“劉大人,你且坐下吧。下面由黃子澄來講。”
“是。”黃子澄說道:“以大人的意思,這六百多萬銀子的去處已經有了,首先,糧食囤積遼東,高麗等倉庫,充當軍糧,並撥出一筆銀子,從南洋採購糧食,具體數目還要再定。其次,銀子全部投入銀號之中,並將銀號改為遼東銀行,負責銀兩的儲備,銀票,以及各種票據的管理。在整個遼東,高麗地界。只需使用銀票。客商進入遼東需要再銀行換成銀票。離開的時候,可以帶走。”
至於銀票的發行量,何夕沒有說。黃子澄也沒有說。
在何夕看來,原本銀號之中,就有近百萬兩銀子,再加上這一次撥款。何夕覺得總計一千多萬兩的銀票,都能開出來。之前透支的銀票,這一次算是迴歸到正常範圍了。
至於更大槓桿,何夕還是不敢亂來的。一方面,大明到底不比後世,很多地方都是原始社會。沒有社會基礎。什麼幾十上倍的上百倍的槓桿。那是找死,另外一方面,在何夕看來銀票太重要了。
是何夕準備代替大明寶鈔的體系,在這一件事情,寧肯謹慎不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