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六章 戴家的絕境,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二十七章 戴家的絕境
朱元璋心目中的完美社會模型是什麼樣子的?
四民各安其位,父親做什麼,兒子也要做什麼。父子相承,代代相傳。故而有所謂軍戶,匠戶。船戶,灶戶。如是等等。
當然了,皇帝也是要世世代代相傳的。
朝廷不需要太富有。只是維持最基本的社會秩序。讓百姓自由發展。藏富於朝廷,不如藏富於百姓。
總之,朱元璋心目之中的美好的社會模型,就是一個靜態的,朝廷佔據主導地位。但是能寬鬆的對待百姓的朝廷。朝廷百姓都各安其分,沒有乞丐,沒有遊手好閒的墮民。
其實,朱元璋這個想法,不能說是壞。
即便幾百年後,人們讀懂朱元璋,也能看到朱元璋理想之光。
可惜,很多事情想法是好的。落實下來。就有問題了。
朱元璋打造這一場無形大網,其實沒有海商的位置。海商與朱元璋希望穩定和諧靜態的社會,簡直是格格不入。
而世界是動態的,不可能穩定在某一個時代。
但是朱元璋在世的時候,他的體制是最靈活的,因為朱元璋會自己調整,也是最完備的。誰不聽話,看朱元璋怎麼削他。所以,洪武年間的海商面對的問題,與之後的海商不一樣。
之後的海商面對的阻力,很多時候,就是利益紛爭。並不是沒有貨源。而是價格談不攏。
陸地上是有一大批人為海商,或者說海盜們服務的。只是價錢談好,一切都好說。
但是洪武年間,卻不一樣。
這些海商是真搞不懂東西。真沒有貨物。
無他,朱元璋體制,是建立在社會資源的控制之上。洪武年間,朱元璋對社會資源的控制,是後世萬萬不能相比的。別的不說,單單說賦稅。大明賦稅,是朱元璋劃下截止線的。是朱元璋確定整個大明基本賦稅額度。因為朱元璋覺得,大明朝廷要這麼多錢,足夠執行了。於是,抽某一年賦稅作為定額。大明乃至到了清朝,改變都不是很大的。
當然了,清朝大規模加稅。但是加稅的基礎。也是在朱元璋定額上的。
可以說,終大明一朝,人力物力最富裕的年代,就是洪武年間。永樂年間還能維持,但僅僅是維持。仁宣之際,就開始了財政危機。
要知道洪武年間是什麼樣子?百戰之後,滿目瘡痍。大明人口到底有多少?這是一個不好確定人數。因為明代官府檔案是瞎扯。明代人口最多的時候,不同歷史學家,有不同的說法。
大體是一兩億,到三億都有人說。
但是洪武年間的人口,還是比較確定的。六千多萬。這個是比較確定的人口。與大明中後期相差太大了。大明當時人都說。不在冊人口,是在冊人口的三倍以上。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百廢待興的底子。北方人口稀少。還沒有恢復過來的盤子。結果搞出了整個大明最多的錢糧。而且百姓安居樂業。大明人都懷念洪武之政。
就能看出來朱元璋對整個大明控制,到了什麼程度。
如果說,一粒米,一匹布都在朱元璋的控制之下,那是說謊。但是人規模物資轉運,絕對在朱元璋的控制之下。再加上洪武年間,比較清廉的政治氛圍。相當給力的水師。
本來就沒有額外貨源,再透過這重重關卡送到海上,簡直是不可能的。
當然了,這也造成了海外中國貨物價格高漲。乃至於讓安南瓷器,就成為大明瓷器的替代品,甚至號稱中國瓷。但是總體上來,貿易規模集聚縮減。
如戴家這些老海商。覺得日子根本過不下去了。
比起當年,方國珍佔據三府,大量貨物成為貨源。而今做的事情,簡直比剃牙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