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章 渡海,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楊寓說道:“已經看到了。”

何夕說道:“將各種各樣的織機,全部送樣品給工理學院。讓他們給我改進。比如多加幾個飛梭,我需要效率更高的紡織機械。可以用水力,風力推動的機械。”

在何夕看來,這些織布機在機械上,實用性上堪稱完美。

但是這種完美,是與男耕女織這個大背景之下。如果一個女人農閒織布。那就最合適不過了。至於加飛梭,增加織機的寬度等等。都會給家庭作坊的織布帶來問題。

甚至這樣的織布機,在後世一些偏遠的農村還有,形制上,並沒有什麼區別。

這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在男耕女織這個使用環境之下,而今的織布機,根本不需要修改了。也無從修改。在何夕看來,唯一可以修改的地方,大概是在織布機上一些易損件,從木頭換成鐵。

之前不是不能換。而是一個成本問題而已。

甚至將家庭用的織布機,演變成做大作坊,或者說工廠用的織機。類似於珍妮紡紗機的改進,其實也不難。甚至在元代,王禎農書之中,就有類似的修改。

所以,這從來不是技術問題。而是需求問題。

正因為如此,何夕並不覺得,這有什麼困難。所以讓工理學院,單獨設計。也算是淬鍊他們的能力。

反正基本力學機械的原理,何夕也整理出來的。而且工理學院,有很多都是工匠出身,動手能力要比何夕強大太多了。這也無須他擔心。

楊寓立即答應下來了。

何夕也就不在松江停留了。

畢竟松江這裡雖然有棉布產業的一些優勢,但是,優勢並不明顯。甚至何夕覺得有必要,將未來的棉紡中心,放在南京附近,也不是不可以的。作為朱元璋一大功績之一,就是推廣棉花。

將棉花推廣到了全國各地。原材料這一塊。幾乎遍地都有,無非是品種好壞而已。

只是何夕在松江如此作為,讓安慶公主有些不滿意。本來安慶公主還以為是要遊山玩水。但結果,一點也不好玩。於是,她自己帶人先行一步了。去投奔她的湯和叔叔了。

安慶公主與何夕分道揚鑣。

有好處,也有壞處。

壞處是,何夕身邊的保衛力量走了大半。好處就是,何夕的行為就更加自由了。

何夕索性從柘林登船,從海路往寧波而去。

這一路,用的並不是官船,而是民船。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朱元璋已經有了所謂的禁海令。但是禁海令,禁止的是與外國人交易,更是為了防範海盜出沒。尋常百姓人家出海,並沒有什麼限制。

當然了,這裡說沒有什麼限制,也不是沒有限制。

最起碼,尋常百姓他們根本沒有乘船出海的煩惱。

不過,即便何夕身邊的人少了很多,但也是有幾十個人的。直接包了一艘三桅的大船。只是這船艙裡面的待遇,比起湯和座船上差了太多了。在湯和的船上,何夕有單獨的房間。尋常隨從才住大通鋪。而在這艘船上,即便何夕也沒有單純的船艙。只能與姚廣孝擠在一起。更不要說,整個船上,有一股讓人不舒服的味道。

好像是魚腥味。至於船艙各地方,更是有這樣那樣的汙漬,讓何夕看了很不舒服。

而且似乎是海上的風暴,要比長江裡的波浪厲害很多,何夕從松江坐船到寧波。其實並不是太遠的。但是何夕能夠承受長江之中的顛簸,但是大海之中的顛簸,就有些無法承受了。

弄得何夕很是不舒服。

好在,從松江到寧波,也不過渡過杭州灣而已。沒有用一日的功夫。就到了寧波碼頭。

何夕這才鬆了一口氣。只是即便這樣,從船上下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奮鬥在大明

名劍山莊

凰後萬萬歲

夏蓮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