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章 明鑑堂會師,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也僅僅是試探一下姚廣孝的底細。但是一再沒有難住姚廣孝。蘇伯衡反而來了興趣,考究的地方越來越多,越來越艱難。
而姚廣孝從應付自如,最後有一絲絲難色。
程汝器在一邊聽得如痴如醉,而何夕早就聽不懂了。感覺他們兩人在打啞謎。
這就是何夕根基不夠的原因。
在兩個人談話之中,有些東西,你明白,我也明白。就自然忽略了。而接受過同樣教育的程汝器能聽明白,自然不覺得難懂,而何夕根基不夠,省略的東西,他根本不知道。
一次兩次省略,何夕還能憑藉自己思維或許記憶強行解讀,或者先記下來將來再說。但是這種省略多了,好像家常便飯一樣。那可不就是天書了。
何夕好容易找到一個空檔說道:“好了,今天就到這裡吧。過兩日,就要上課了。我們先說正事吧。明鑑堂是用來教授史學的。我在這裡有兩個標準,這兩個標準是絕對不能動搖的。”
“第一個是實事求是。”
“有什麼是什麼。絕對不能弄虛作假,也不可以故弄玄虛,之前史書上些的,什麼紅日入腹,什麼白帝子,黑帝子,這些弄虛作假的文字,我想再看見。也不應該讓學生們去學習。”
“一切學問,一旦參進去假的,整個學問體系都不當存在了。”
“而且要推理嚴謹,不許想當然耳,歷史上是什麼,就是什麼,現實中是什麼,就是什麼。不能你覺得什麼就是什麼。要有證據。”
“第二,就要注意運用數學,多統計數字。什麼都可以騙人,唯有數字不可以騙人。”
“諸位先生以為如何?其他方面都可以通融,唯獨這兩條不能通融。如果實在不能接受,就可以走了。”
蘇伯衡微微一笑說道:“這倒沒有什麼?我不在意。反正我蘇家祖傳的一肚子不合時宜。你這些東西才算什麼了。只是我很好奇。隔壁的反應。”
實事求是並不是一個新詞了。
在古代也有,甚至與現代的意思偏差並不大。
只是何夕賦予實事求是這上面的意義,天生的與天人感應,天人相應等概念相牴觸。別的不說了。按照實事求是的標準來看,理學相當一部分,就是何夕所謂的想當然耳。
蘇伯衡並不是對理學思想完全不接受,但是他是覺得理學思想,應該能經受住質疑,也必須接受質疑。
蘇伯衡給程朱理學挑刺,能被歡迎才怪。所以,在他看來,何夕也是給程朱理學挑刺,他樂見其成。
程汝器說道:“這本就是做學問的正道,沒有什麼好質疑,只是數學在學問上有什麼應用?我卻是不知道的。”
前文說過,朱升的學問在這個時代,是一股清流。因為他沒有師承,大多是自學的。沒有傳承,也沒有什麼包袱,自然也不覺得有什麼接受不了的。
何夕說道:“這一點,等上課之後,自然會給兩位講的。”何夕轉過頭來,問姚廣孝說道:“姚兄,你的意思是-----”
姚廣孝來之前,本來就研究過何夕的。此刻聽何夕這樣說,再與胡伯衡,程汝器進行了深入的交流,何夕的想法他已經揣摩明白了。
不,不是何夕的想法,而是朱元璋的想法,他已經想明白了。
“陛下,不喜歡當世學說,或以為當世學說不足以治國,欲收納學者,另成一家,如漢武之用公羊,漢宣之用梁谷,倒不是不成。只是何夕是能頂大梁的嗎?”
“不過,不管是不是,都是一場好戲。豈能不看。”
每一個學派崛起,都必須有一個,或者幾個核心的學者。這是無可替代。姚廣孝並不覺得何夕能夠做到。並不妨礙他留下來,近距離接觸這一切。
“我沒有意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