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章 各打五十大板,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何夕說道:“楊震也是一條命。”
何夕的這個回答,讓朱元璋為之一愣,說實話,經朱元璋手勾勒掉的人命,沒有十萬也有八萬。一條人命不在朱元璋心中。剛剛各打五十大板,並不是朱元璋對楊震有什麼惻隱之心。純粹是在宋訥與何夕兩人之間和稀泥。
如果對他有利,朱元璋毫不猶豫添上無數性命。
似乎在多年征戰之中,朱元璋早已心硬如鐵了。他愛大明百姓,但對具體某一個人,是沒有感覺的。
何夕見朱元璋不說話,說道:“父皇,兒臣在六百年後,不過尋常百姓,家中父母,也從來沒有一官半職,實在見過,很多事情,求天天不應,求地地不靈的時候。雖然不是自己,但也感同身受。”
“後世有人說過,身處高位,當將別人當人。身處低位,要將自己當人。”
“楊震終究是一條命。”
“這種事情多了去了。那個廟裡沒有冤死的鬼。做事以大局為先,小不忍則亂大謀。”朱元璋說道。
何夕說道:“漢昭烈帝,一輩英雄,留給子孫的遺訓,也不過,勿以小善而不為,勿以小惡而為之。”
“你說朕錯了。”朱元璋冷冷地說道。
何夕說道:“兒臣不敢。只是亂世有亂世的規矩,治世有治世的章法,前者一著失策,滿盤皆輸。自然要慎之又慎,而後則卻有更多的選擇。”
朱元璋內心之中,暗道:“或許我真錯了。”
不知道,怎麼的。朱元璋這一段時候,老是想到了從前。
想起他二十四歲前,並沒有參與義軍的日子,想起了父母死難,全家連一塊墳地都找不到, 想起他顛沛流離,人煩狗厭的日子。他而今五十多歲,二十四歲之前的日子,佔了他生命一小半。
底層的辛酸,他是知道的。
特別是被踩在泥坑之中,那種無助之感。他也知道。
他固然知道,任何事情都要自己去解決,指望別人,不管是所謂之貴人相助,還是神仙佛祖,都是沒有用的。但是他有時候忍不住地想,如果當初有人幫自己一把,該會是什麼樣子的。
“哎。”朱元璋心中暗道:“年紀越大,心腸也越來越軟,大不應該。”
朱元璋的心思,僅僅在他心中一動,他淡淡地說道:“你這番話,倒是像儒生。”
何夕說道:“陛下,其實,儒家早就滲透入天下百姓的血脈深處。而今為了發展生產力,固然要對儒家調整。但是滅儒,是不可能的。臣也是不敢想的。陛下也可以將我可看成儒門異類。還儒家門牆之中。”
這是何夕這一段時間得出的結論。
是的,元朝摧殘了儒家,儒家傳承大受影響。很多學派都沒有人傳承了,僅僅能從故紙堆之中看到而已。但是從漢家獨尊儒術到而今,幾乎儒家就等於學術。兩者之間,幾乎不可分了。
除非何夕能說動朱元璋學習秦始皇,來一個焚書坑儒,否則儒家的政治地位,很難動搖。
朱元璋說道:“你總算是領悟幾分我讓你去國子監的深意了。”
何夕說道;“兒臣愚鈍,還是請父皇指點。”
朱元璋說道:“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這幾句話說得太對了。想當初俺不過尋常一乞丐,二十餘年乃有天下,不就是順應了天下大勢。什麼天下大勢,不就是百姓求活之心。士大夫安堵之意。方才有今日。”
“只是而今,形勢又有不同。你知道,有什麼不同?”
何夕說道:“大明開國十五年,天下初定,在陛下看來,百廢待興。然士大夫已有安逸之象,勳臣皆有因循之心。至於百姓,百姓不管何意,是上不到朝堂之上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