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一章 宋濂之死,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八十一章 宋濂之死
“陛下, 臣翰林院學士左贊善劉三吾有本。”宋訥這邊話音剛落。那邊又有一個人出列了。
正是劉三吾。
劉三吾此人。更是從祖輩都是元代清流大臣。如果熟悉元代歷史的人會知道,其實元代科舉也是磕磕絆絆的。到了中後起期科舉才成為常態。為了開科舉之事,當時有多少文臣拼死相爭,甚至弄得身首異處。才終於在元文宗年間開了科舉。
而劉三吾祖輩就參與其中。
而今劉三吾雖然見朱元璋有雷霆之色,然依然挺身而出。正是因為這種使命感。
沒有人知道科舉對士大夫集團有多重要。可以說是士大夫集團的根本大政。即便是前仆後繼。陳屍階下,也必然要竭力爭取。
朱元璋臉色越發淡漠,說道:“講。”
劉三吾說道:“陛下奉天承運,十數年一統天下。誠千古之未有也。然可以馬上打天下,不可馬上治天下,前元之賤儒,則胡無百年之運。陛下一改元之弊政。而元之弊政之最,莫過不重科舉。臣思量良久,改易三科取士之法。請陛下預覽。”
說著將一份奏疏送上。
徐正立即下階而來,雙手接過,轉呈給朱元璋。
朱元璋一目十行。發現裡面的內容很熟悉。為什麼?因為這裡面的東西,與大明的科舉制度,相差彷彿。大明科舉制度,大抵是以此為範本的。
要知道,宋元的科舉制度,與明代不同。明代的科舉制度卻是相差不大。
只是估計連從後世而來的何夕都不知道,大明科舉制度本出劉三吾。
何夕給朱元璋的小冊子之中,雖然沒有詳細介紹。但也將大明科舉制度進行過簡單的描述。故而朱元璋一眼就看出來了。
朱元璋一時間看著劉三吾有些感慨。何夕給朱元璋的小冊子,關於劉三吾的只有兩件事情,一是南北榜案,另外就是立太孫之事。
如果沒有何夕的亂入。朱元璋對這方案並不反感。但是此刻他卻不想透過。
同時,他也知道。
宋濂,宋訥,劉三吾,還有很多文臣,正是大明士大夫的精華。
這些人大多是清正廉潔,為了自己的理念,皆不畏死。雖然方正。但並不是太迂腐,知道該怎麼做事。但是恪守原則。遵大節,以至於巋然不可動。
而科舉,在這些人眼裡,就是大節所在。
這是朱元璋的歡喜所在,也是煩惱所在。
歡喜是正是有這些大臣存在,才有大明開國氣象。雖然有很多人蠅營狗苟,貪汙腐敗。但是,這些人在大明朝廷之中,最少中上層,並不是太多。更多的是這樣計程車大夫。
但是, 朱元璋很清楚一件事情。這些人效忠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內心的理念。
才有今日舉動,簡直是不約而同地逼宮。
這才讓朱元璋覺得難以應對。
殺人是很簡單的。
眼前的人,都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一聲令下,推出午門斬首,是輕而易舉的。
但是,有些人是可以殺的。比如郭桓案上,朱元璋擴大化打擊,將很多人給牽連進去了。連眼睛也不眨一樣,是因為朱元璋明白低下的貓膩。很多人說起來沒有證據。但是與郭桓這樣的人沾邊了,能有好人嗎?這些人殺了也不算錯殺。只能說刑罰重了些,完全說不上冤枉。
而眼前這些人,身負士林之望。是不能輕易下手的。
朱元璋說道:“此議甚好,再議。”
朱元璋輕描淡寫地將劉三吾的奏疏扔到一邊,起身說道:“今個不早了,退朝吧。”
說完,朱元璋根本沒有看下面的文武百官,徑直走了。
百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