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章 宋濂進諫,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散朝的時候。忽然有一個蒼老的聲音說道:“老臣有本啟奏。”
朱元璋一看,卻見顫顫巍巍的宋濂站在群臣中間的御道上。
朱元璋對宋濂啟奏的東西,是有所猜測的。只是在早朝上,朱元璋從不會不讓人說話的。這也早朝重要作用。那就是如果那個官員覺得,事關重大,而上司卻不聽,可以在早朝上直接上奏。
當然了,越級上報是要付出代價的。如果沒有什麼重大情弊,這個小官的前途也就會提前結束了。但是如果真有,那麼倒黴的就是一群人了。
正因為如此,一般來說,早朝上奏都會讓人說話。至於說話之後,會有什麼處置,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徐正看了一眼朱元璋,說道:“准奏。”
宋濂朗聲說道:“治天下以人為本,自古以來得人以科舉為要,十餘年來,朝廷乏人,各方舉薦人數不夠,或用情弊,臣宋濂冒死請陛下重開科舉。”
宋濂洋洋灑灑說了千餘字的奏疏。
此言一出,本來想下班的大部分官員也都精神起來了。
因為宋濂這次奏疏,對大明來說,對大明的文官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變化。
他們都期盼知道,這一次的結果。
這也是宋濂內心之中最後的牽掛了。
大明朝廷的官,他早就不想做了。妻死,子喪。很多老友也都不在了。宋濂自己也垂垂老矣,今天的鞋明天能不能穿上還是兩可之間。
不僅僅大明朝的官職,宋濂沒有什麼留戀了。甚至這人生宋濂也沒有什麼可留戀的。
唯獨讓宋濂放心不下的。那就是科舉這一件事情。
科舉代表著什麼,宋濂再清楚不過了。大明朝廷,居然沒有科舉,在宋濂看來簡直是不可理喻的,連蒙古人也開科舉了。雖然蒙古人沒有給漢人留多少名額。但是元代進士之中,出色的人才也不少。
別的不說。劉伯溫就是元代進士出身。
宋濂覺得,只要能讓大明恢復科舉,即便而今死了,也不枉了。
才有今日勸諫,他明知道,他多次上書,都石沉大海。毫無音訊,這已經表明了朱元璋的態度。但是他依舊要等今日早朝,來逼一逼朱元璋。
宋濂的這種心態,沒有想瞞過人,也瞞不了人。
太子見宋濂如此,臉上已經露出了擔憂的神色。而朱元璋面沉如水,對這樣的局面,朱元璋見過太多了。但也有幾分惱怒。
朱元璋說道:“宋學士,此事關係國家大政。非一言所能決定,今日天色不早了。先散了吧。”
“陛下。”宋濂厲聲說道:“正因為科舉是天下大政,才萬萬不可姑息。治天下首在得人。得人之道莫過科舉,此唐宋之舊策,宜用於而今。陛下有什麼好猶豫的。臣不才,願意為陛下解惑一二。”
人不是畏死,奈何以死畏之?
宋濂此刻也是豁出去了,一下子將朱元璋逼到了牆角。
讓朱元璋感到進退兩難。
如果宋濂再年輕一點,朱元璋毫不猶豫地下令杖責。但是而今宋濂白髮蒼蒼,走路都要人攙扶,這樣的人,不去動。都有可能立即倒地身亡。
不管是出於優待老臣,還是為自己的名聲著想,都不宜讓宋濂死在這裡。
更不要說,這裡面還有太子。
太子與宋濂幾十年的師徒之情,太子定然要回護宋濂,他動宋濂,今日又要與太子爭執。這也不是朱元璋所願意的。
歷史上,朱元璋對重開科舉並沒有設立什麼阻礙。也就是在洪武十五年重開科舉。但這一件事情在今年,也是洪武十四年就開始籌備了。
也沒有這麼大風波。
但是而今,朱元璋看到科舉的弊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