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卷,吾心安處是吾鄉第八十三章 大明的財政問題,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日一長,即便百姓因為轉運之苦,賣兒賣女,上面也是不知道。”
朱元璋很多思想,是很超前的。
大明財政亂的好像一張蜘蛛網。甚至詳細到某一個鄉的糧食要運輸到某一個軍營之中。一般來說,糧長轉運時間,不會超過二百里。以便百姓。
看似很好。但是很難調整。
畢竟靖難之後,京營被調到北-京。南京很多京營衛所也到了北-京。之前南京一些百姓運糧到京營營房,不過一二百里。也就是幾天的工夫。並不難。
但是京營到了北-京,這些地方百姓要運到北-京。那就是兩千多里了。
可以說路費已經數倍於那一點糧食了。
這個問題,到後來也沒有解決。
為什麼不將北-京附近縣遵從這個原則,運輸給京營啊?
問題是,這些縣各自有自己的問題,這個縣的糧食支給邊關,這個縣的糧食是支給宮中的。等等。這邊一動,邊關的糧食就要重新安排。安排邊關的糧食,需要更多調動。
幾乎上,動一處,就要牽連很多地方。而且這都是利益。
只要一動,就有人獲利有人失利,牽扯到利益的問題,誰都是絲毫必爭。
最後發現,解決了南京附近這些縣的問題,是需要地方付出代價的。誰願意?誰也不願意?
於是,除非皇帝親自下場干涉。否則這事情就辦不成。
其實,從理念來說。朱元璋的財政政策雖然有一定的問題,但不能說不是一個辦法。但問題是容錯率太低,幾乎無法修改。既死板教條,又浪費。
是的。朱元璋而今夜以繼日的處理政務,對這些細務。也是很關注的。但是將來會怎麼樣?
很多時候大明官員拿祖制說事,也是沒有辦法的。就拿財政體系來說,當大明祖制的財政體系全面崩潰之後,大明財政危機就與大明朝廷相始終了。
一直到大明滅亡,很難說建造起一套完善的財政體系。
而康熙年間,三藩作亂。作為財政來源整個南方都陷入戰火之中,而康熙朝廷怎麼將戰爭持續下去的?
就是因為當時戶部尚書廢除明制裡面朱元璋模式,而是令各地賦稅悉數解部,開支出納之權,全部歸戶部。雖然這樣極限的壓制地方財政,會有很大的弊端的。卻給康熙才籌備出足夠軍費。於是清代財政與大明財政走向了兩個方向。
清代財政一直在三千多萬兩上,這是大明皇帝想都不敢想的數字。雖然清代賦稅比明代重,銀價也低。但明代財政也不該枯竭成幾百萬兩都成問題的。
朱元璋沉默了很久。何夕這番話,對他打擊很大。
朱元璋在財政上的原則。從來不是朝廷有超額賦稅,而是有意壓縮各方面的財政。維持一個政府低消耗。從而給百姓低賦稅。這也是朱元璋的本心所在。
因為對於橫徵暴斂,朱元璋本身是有切膚之痛的。
只是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他苦心營造這一套財政體系,在何夕眼中是如此之不堪。
其實,何夕那一套三級財政,有什麼稀奇的。之前唐宋大抵都是這樣做的。不過,未必三級。也都是一層層收上來,再一層層在撥下去而已。
但是朱元璋比何夕更知道,官僚每多經一道手,就會有一層浪費。這種從地方徵收上來,然後中樞再下撥下去。其中的浪費是非常非常驚人的。
雁過拔毛。絕非虛言。
朱元璋不是自己沒事找事,要自己創作一套財政體系的。是有針對的。
何夕見朱元璋沒有反應,越說越來勁。畢竟在何夕看來,大明其他方面還行,衛所制度雖然拉胯,但是好歹能用。文官體系不用說,能被清代幾乎完全不動地沿用下來。就證明是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