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章 微服私訪,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六章 微服私訪
何夕對安慶公主的要求,只要能答應,都是會答應的。
於是,在安慶公主的要求之下。何夕搖身一變,變成了曹國公旁系。
一下人換乘小船。向松江而去。
江南水鄉,名不虛傳。
水網交織,很多地圖上都沒有水道。這裡到底都有。形成一道非常便利的交通網,很多小村子裡面的人。只需一個舢板,就能搖船進入蘇州,松江這樣大城之中。
便利之處,讓人歎為觀止。
別的不說。這種四通八達的程度,在後世很多即便村村通公路之後,也是達不到的。更不要說,水運要比陸路好走太多了。一個人,一艘小船,幾百斤的東西,輕輕鬆鬆運走。但是陸路,一個人手提肩扛,也抗不了多少東西。
江南富庶,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在何夕面前就是這樣一幅江南富庶圖。
小河兩岸都是密密麻麻蘆葦蕩。且不小看這些蘆葦蕩。這些看似浪費的蘆葦蕩,既是儲備河道,可以容納過多的河水,同時也是原材料。
蘆葦蕩之中蘆葦,收割之後,曬乾編織之後,就是上好的草蓆。還有各種各樣的編制品。都是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東西,甚至還可以賣出。作為很多地方的拳頭產品。
人們或許,有一些錯覺。
以為土地僅僅是用來種地的。卻不知道,在工業社會之前,人所需要的一切都是從土地之中產出的。
不管是衣食住行。還是其他所需的物品。
比如染料,沒有化工染料之前,幾乎所有染料都是從地裡面種出來的。故而何夕站在船頭看著周圍,農作物。固然有大片片的稻田,水田。無數百姓在稻田之中勞作。忙著春耕。但更有一些小角落裡,一塊塊土地支離破碎。特別是臨近河岸處,一片空隙的土地,也要見縫插針地種上桑樹。還有其他亂七八糟的各種果樹,蔬菜。
偶爾出現的小村落,白牆黑瓦,有一種讓何夕眼熟的感覺。
蓋因,後世所謂之古村落,大抵都是在明初建立起來的。所以在建築風格上,後世江南很多地方都有所保留。千年的時光,似乎在這些古村落上變化不大。
讓何夕偶爾又惹起了鄉愁。
連河道之中,偶爾在交錯的地方,都會有幾條船,或者幾十條船擁擠在一起。要稍稍等一會兒,才能路過。這還是因為何夕所用的船,明顯是官船的樣子。與尋常百姓烏篷船大不一樣。
百姓們畏懼官員。紛紛給何夕這一行人讓路。否則的話,更要耽擱一段時間。
姚廣孝就是蘇州人。
他也給何夕解說道:“大人,這還是春耕之時,農忙時節。所以河道里面的船並不多。如果到了鄉里熱鬧的時候,比如社戲什麼的。能夠整條河都塞滿了船。烏壓壓的一片。那才叫壯觀的。”
何夕說道:“江南一直是這樣嗎?”
姚廣孝說道:“倒也不是。這就是洪武年間,天下太平,江南才恢復了元氣。”
何夕說道:“我聽說,江南百姓皆思張王?姚先生可曾聽說?”
所謂的張王,自然是張士誠。
姚廣孝說道:“大人,這話說得對,也不對。自然有人思張王了。張士誠在的時候,禮賢下士,對讀書人最尊重不過了。只要有一點文名,皆是他的座上賓。那個慷慨大方。但是百姓,卻未必了。大人只知道,江南一半的土地都是官田,卻不知道,這一半的土地 ,都是從張士誠與張士誠親屬那裡抄沒出來的。”
“張四九,發家之前,不過一私鹽販子。一朝得勢,將江南土地霸佔了一半有餘。大人,覺得江南百姓懷念,還是不懷念?如果江南百姓皆思張王。陛下會那麼容易平定張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