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五章 遊牧與定居,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四十五章 遊牧與定居
“如此說來,何大人是覺得蒙古是不能為朝廷所統治的,只能用羈絆之策?那麼朝廷會何必費這麼大的功夫去征伐啊?”曹國公語氣淡然,問出一個問題。
雖然說曹國公是朱元璋的嫡系,甚至在很多地方上與何夕交善。但是他對何夕得出這個結論,依然是非常不滿意。
因為如果按照何夕所言,直接否定了大明與蒙古戰事的意義。既然與蒙古作戰是毫無意義的。那麼武勳們的功勳也就是毫無意義了。李文忠其實也是這幾年在南京,之前他與徐達分別北上,掌管北平戰事。
雖然,而今一戰是徐達主持的。但是下一次對蒙古的戰爭,就未必是徐達了。很可能是他。
再加上曹國公對朱元璋忠心耿耿,但並不代表曹國公府沒有自己的利益了。曹國公畢竟是武勳,他手下有一大幫將領。他也必須維護武勳們的集體利益,這與對朱元璋的忠誠並無多少衝突。
何夕也知道這個問題必須解釋清楚。
要知道,洪武年間,以整個武勳集團來論,那是一個朱元璋都要掂量再三大集團。雖然其中有很多派系,也有朱元璋分而治之的企圖。但是對外征戰,是他們集團的利益所在。
這可不是明中後期,文官們是依靠皇帝才有一點點與武勳制衡的權力。
今日如果他真否定與殘元的戰爭,今後即便朱元璋護著他,何夕今後在朝廷上也不好過了。
凡事都要順勢而為之。
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而且即便是朱元璋也未必願意停下對外戰事,畢竟這些武勳集團不對外作戰, 恐怕也不會安分起來。再者何夕也不是反對對外擴張。
何夕說道:“曹國公,當年元兵所過一片白地,荼毒生靈,所過之處,慘不忍睹,衣冠填於溝壑,百姓遺骨滿川。此仇不可報。且不滅殘元,則為大明之患。只有滅此朝食,才能讓邊疆萬里息兵。”
“只是有些事情,必須弄明白問題所在,才能對症下藥。不然非但長治久安之策不可得。大明將士血戰所得,也只能白白放棄。”
“現在問題已經很明白了。同樣的一片土地,如果能夠耕種,那麼就能負擔起朝廷官員,駐軍,那麼一片地方就能是朝廷的土地。而草原上,因為遊牧的原因, 飄忽不定,即便佔據草場,也只能為酋長所有,不能為朝廷所治,於是,朝廷強勢,一時降服,一旦有事,猶如野草重生。”
“只有解決這個問題,朝廷才能真正治理好草原。”
“從成吉思汗以來,蒙古遊牧之勢,其實也在日益見衰。這裡我生造一個詞,就是生產力。指的就是人們的物質生產能力,也就是產出食物,衣物,馬車,鐵器的能力。在蒙古之前,草原上的大多是遊牧,而在成吉思汗一統蒙古之後,草原部落遊牧的範圍明顯的縮小了。這是因為在此之前,遊牧民族生產力不足,單純依靠遊牧。而在成吉思汗之時,有大量的農奴俘獲進草原之中。有了額外的生產力補充,讓他們對遊牧依靠減少,從而縮小了遊牧的範圍。”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這幾個方向,第一,草原上不單純推行遊牧制度,雖然我也知道在草原上種糧食,事倍功半,但是元代的史料之中,也表元朝的時候,漠北行省之中,有些地方也是可以種植糧食,作為遊牧的補充。比如礦業,據我所知,草原上有很多鹽湖,還有一些金銀銅鐵之礦。都可以為生民之計,第二,畜牧業也未必一定要遊牧,可以將遊牧變為定牧。這裡面有沒有這種可能?我想是有。第三,那就是從草原招募士卒。草原雖然廣大,不過當中國一郡,全盛之際,也不過五百萬之眾。只需每年從專蒙古徵召士卒,征戰四方。讓這些將士將來定居邊疆各處。為中國守邊。草原又何足為中國患?”
“方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