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三章 新靖江的規劃,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四十三章 新靖江的規劃

何夕說道:“你剛剛說,你問過當地土著?你與當地土著打過交道?”

詹鼎說道:“打過。這島上的土著,我覺得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生蠻,根本不通漢語。翻譯都不行。而且食人。甚至有傳說,他這些生蠻,為了誇耀勇武,成年的漢子,必須去割一顆人頭回來。簡直是禽獸。”

“這些人,見了就必殺,不必留手。”

“另一類就是熟蠻,其實我在這些熟蠻部落之中,看到了很多漢人的身影。洪武初年遷民,也不知道是誰是錯?”

何夕瞭然,詹鼎雖然沒有明說。但是何夕還是聽出來他的暗示了。

他暗示,洪武初年想將百姓遷回大陸,但是有一些人不願意回去,反而奔入山中,與這些熟蠻混在一起,成為熟蠻部落之中的一員。說起來,這大概也算是苛政猛於虎的例證。

為了逃避朝廷苛政。有些人寧可不做漢人了。逃入山中做野人。

當然了,或許還有其他可能,這些熟蠻劫掠漢人。

不管是什麼原因,對於歷史問題,宜粗不宜細。很多事情要向前看。

最少這個結果是好。這些熟蠻是可以交流的。不管是說漢語,還是透過翻譯。這就是現成的人手啊。

何夕很感興趣地說道:“島上,有多少土著?”

詹鼎說道:“這裡不好說,從來沒有人統計過。但是我估計,有十萬就不錯了。我說的是全島上。”

這個時代大部分臺灣土著還是處於原始社會,甚至沒有農業可言。都是採集,狩獵獲得食物。所以人口密度很低的。

不過,詹鼎還是以偏概全了。隨著漢人在島上生活,島上土著其實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從原始社會,一步步走向農耕社會,甚至到了明朝後期,島上就有了數十萬人口的大肚王國。

從社會結構上來看,已經走在封建王朝的門檻上了。只是他們永遠沒有機會再進一步了。

這一段時間,島上的人口,其實在緩慢而持續地增長。絕非僅僅只有十萬。

何夕有些失望。他本來想大量用土著人口補充勞動力缺口的。就好像三國時期吳國,數次征討山越,將山越安置在山下,補充吳國的人口。但是僅僅十萬人。有些太少了。

心中暗道:“看來我要想辦法了。指望糧食產出,靖江藩想要發展起來,恐怕要十年計,這個時間太長了。”

何夕之所以,對靖江藩這麼上心,一方面是因為靖江藩是何夕海外封國計劃的開端。

這一件能不能做好,代表之後的事情,能不能順利地推進。

另外一方面,就是做好海外交易中心。靖江藩也應該有最基本的功能,比如讓水手消費的地方。最少能供應糧食吧。

所以,何夕絞盡腦汁地想靖江藩的發展計劃。

------

“靖江藩想要迅速發展起來。屯田耕種固然是根本。但是最主要的是做好眼前這幾件事情。”何夕說道:“首先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樹自然是吃樹了。對我說的是伐木。我瞭解大陸的行情,我看這裡一般成材大木,在江南,最少一根七兩。如果更大,更粗的。更值錢,最大的樹木。在江南百兩也是有可能賣到的。”

樹木每大一分就貴一些。而且這個價格遞增,並不是逐步提升。到了一定規格。差一點,就差好幾兩。

這也與樹木用途有關係。

在何夕看來,大明,不,中國古代社會,與其說是鐵器社會,不如說是木器社會。

這種大木,最大作用是修建房屋。房梁。這就要求,房梁的規格大一些,這房子也就大一圈。就是皇帝蓋房子也需要大木頭。皇帝宮中那一幾棵金絲楠木柱子,可是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奮鬥在大明

名劍山莊

凰後萬萬歲

夏蓮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