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十九章 太平鋼鐵報告,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六十九章 太平鋼鐵報告

燕王不是最早到南京的,但也不是最遲的。

他一到南京,就被太子接去了。

太子與太子妃呂氏,與先到楚王, 齊王,魯王,幾位一陣寒暄不提。

燕王問道:“父皇,現在可有空?”

太子說道;“不巧了,四弟且先去拜見母后,我已經派人問過乾清宮大太監徐正。他告訴我,安慶駙馬今日也從太平回來了。有重要事務要稟報父皇。父皇下令,今天所有人都不見。你且先去拜見母后,或許晚宴的時候,就能看見父皇了。如果不能,也就明天了。”

燕王說道:“那臣弟就先去拜見母后了。”

燕王卻暗暗嘀咕:“徐正,我記得父皇身邊的太監不是他啊?此番又是何夕。看來父皇看重何夕,要比我這個兒子還要看重。哎,京師才是天下之中,出外數年,南京人情變化,幾乎讓我不認識了。”

------

乾清宮中。

朱元璋正在細細看何夕所言之事。

關於太平鐵廠。或者說是鋼廠。

朱元璋在何夕身邊一直有眼線的。何夕的那些弟子之中,就有朱元璋安排好的人手。朱元璋已經知道何夕手筆相當之大。但是真看見何夕的規劃。已經吃驚非凡。

因為何夕規劃出來的鐵廠,產鐵多少,還是未知數。因為何夕對大明冶鐵技術進行過整合。再加上新思想新辦法加入。讓大明冶鐵技術一直在前進之中。

誠然。這種進步速度談不上革-命性的。不過是在何夕當成建立技術框架下,敲敲打打,縫縫補補。

這也讓何夕不得不承認。雖然大明是有一些頂級工匠。但是這些頂級工匠,畢竟是工匠,不是科學家。他們只能在現有的框架之中作出補充,是不可能開闢出新的技術。

不過,即便如此。

何夕原本設計的鋼爐,也大了一圈。變成了真正的高爐。產鋼的效率與質量也穩定下來了。但是具體長期執行,一臺鋼爐能夠穩定執行多長時間。或者,年產量能有多少。這還不確定。

但這不妨礙,何夕進行規劃。

何夕規定鐵廠,是綿延幾十裡的長條狀。中間就是馬鞍山鐵礦出山的那一條水道。以這一條水道為中心,周圍全部都是鐵爐。從山中運鐵礦,從長江上採購煤,透過這一條專用水道連線。各種鐵爐鋼爐,最少有一兩百座。未來產出多少,何夕不確定。畢竟穩定產出,是需要原材料的穩定供應之上。

煤這一大項,何夕還沒有搞定。

但是一年千萬斤生鐵產出,是必須的。

何夕這已經是往少裡算了,是基本的。甚至在何夕看來,真要一切順利,一年產出十萬噸,在後世也不多大的鐵廠。

但是在朱元璋看來,卻不一般了。因為這個鐵廠最少需要數萬人之多。畢竟在古代機械不多。很多事情都需要人力上的。人多力量大,絕非虛言。這也是為什麼何夕要將鐵廠沿著河道修建的。甚至要先修繕這一條几十里長的小河。因為水運是最方便,最節省人力物力的。

數萬人的鐵廠,在朱元璋這邊就不得了了。

首先人數,要知道,這個時代大明上下不過六千多萬人。很多人大概沒有這個概念。要知道大明幾百個府。一千多個縣。平均下來,一個縣都不會超過十萬人。

而且這個數字是比較符合現實的。

畢竟朱元璋下令調查的。人數即便有差距,大抵是一些少數民族的人丁沒有算進去。也差不了多少的。可以說,一個鐵廠所需要的人丁,就已經是一個縣所有人了。

還有鐵廠所需要的場地。

古代的很多縣城,都是三里之郭,五里之城。也就是周長十餘里的小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奮鬥在大明

名劍山莊

凰後萬萬歲

夏蓮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