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十四章 法外加刑,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太子說道:“父皇所言極是。”
這話太子說不出來反對的話。只是現實問題依然存在。太子微微一頓,說道;“父皇,吏部尚書已經告急,一下子補充這麼多官員,是萬萬不可能做到的。”
朱元璋說道:“老規矩,讓那些罪不至死的戴罪立功便是了。”
別的朝代的戴罪立功,與洪武朝的戴罪立功是完全不一樣的。朱元璋發明了一種辦法,讓犯事的官員,戴著枷鎖在朝廷辦事。簡直是不可禮遇。一邊在精神上羞辱他們,帶著沉重的枷鎖。另外讓他們掌控大權,處理朝政。
會有什麼後果,可想而知。
這事情已經不是第一次,好幾次大案過後,官員空缺,朱元璋就這樣辦過。
太子已經勸過朱元璋很多事情。說什麼士可殺不可辱。但是朱元璋這裡,我偏辱之,看他如何?
實際上也不如何。
或許朱元璋看得準,大部分有骨氣,說不行的。寧死不屈的,只是少數人。絕大多數,辱了也就辱了。根本什麼也不會做,甚至還會跪舔。
只是很多東西,都是要培養的。士風這個東西也是如此,朱元璋瞧不起這些人,肆意摧殘。為有明一代,士風不振埋下了種子。
朱元璋轉過頭來,看著何夕說道:“何夕,這個案子該怎麼辦?”
何夕深吸一口氣,說道:“按法度來辦。”
朱元璋有些奇怪,說道:“按法度來辦?怎麼辦?”
何夕說道:“陛下,從吳元年就開始草擬大明律,而今已經三次改易,此律,上因唐宋之律,折衝當代之法。近乎萬全,可傳於後世。以為國國家重典。郭桓案,因律辦之即可。”
太子心中一動,立即明白了何夕的話,說道:“對。對。對。父皇,此刻按照大明律來辦,最合適不過了。”
大明律是朱元璋追求萬世法典的,雖然大明律在量刑上,比唐律,宋律要重一些。但是重的有限。至少,在沒有很多殘酷的刑罰。可以說,在朱元璋雖然制定了大明律,但是他辦大案,從來不用大明律。
而是法外加刑。
正因為如此,明初四大案,才分外殘酷。
如果都按大明律來辦,很多案件都不會是這個樣子。
所以,何夕一出口,太子就精準地把握住了何夕的意圖。覺得何夕這個辦法得好極了。即便是唐勝宗敲定郭桓案為謀反。只要按照大明律來辦,也可以免去很多人的死刑。
太子能看明白的事情,朱元璋如何看不明白。他沒有立即發作,而是問道:“你們都是這麼想的。”
何夕說道:“陛下聖明。臣以為大明律是陛下所立,當從大明律。”
朱元璋說道:“愚蠢,大明律乃是治世之法,不當用於亂世,亂世用重典。而且大明上下都是什麼人?太子,你不知道嗎?恃權妄為者有之,上矇蔽於朕,以朕之名,行枉法之事,有過歸於朕,有功者己為之。所作所為,皆為殺身之計,然至死不悟。天下官員,往往承襲故元之弊,臨政之時,袖手高坐,謀由吏出,天下有司,非罪即庸。即便是御史,也揚威脅眾,意在貪瀆。至於地方,更不可言。不才無籍之徒,一到到任,與吏員,潑皮之類,沆瀣一氣。唯務奸貪,不問民生。視朕命如尋常,以關防為無事。巧立名目,科斂於民。妄報災荒,克減賑濟。隱逸田賦,假公肥私。操作官司,草菅人命。等等,不勝列舉。”
“真以為,朕在九重不知民間疾苦?”
“這輩,貪財不怕死,斂權不畏朕。朕不重重處置,如何重塑天子之威。大明律不足以震懾此輩,非法外加刑不可。”
其實朱元璋剛剛開始的時候,僅僅是開國之初,萬事未定。當時重典治之。但是很快朱元璋就發現一個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