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十三章 陰陽相激,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五十三章 陰陽相激
何夕一愣,說道:“他們在外面等著?如果遇見風暴怎麼辦?”
張赫不以為意說道;“何老弟放心,我們之所以現在運輸這一批糧食,是因為而今風暴比較少。再者外面也有避風的沙洲。不會出什麼問題的。”
何夕說道;“海運的船隊到底有多少船隻?”
張赫說道;“這個我不大清楚,我手頭的船,大概有一百多艘,一年運輸兩次。其實淮安那邊,還有一些船,負責從淮安運輸糧食北上。具體數量也不清楚。”
何夕知道,所謂的淮安方面,就是後世大名鼎鼎的清江浦船廠。乃是大明官方造船廠中僅次於龍江造船廠的大廠。他們現在還是負責海運,他們造的船,從黃河出海口出海。
不過,而今黃河奪淮。黃河出海口也是淮河出海口。
後來,修建了運河整個船廠就改為了漕運船廠了。負責漕運船隻的建造。
何夕不去管那邊的。問道:“這一次裝卸需要多長時間?”
張赫說道;“看情況了。一般十天半個月。”
何夕內心微微皺眉。心中暗道:“很多關於海洋的基礎措施都要修建,不僅僅是燈塔了。看碼頭,碼頭上的塔吊,等等都需要研究了。”
據何夕所知,從長江出海口到北方,順風順水的情況下,最短的時間,也不過十天出頭,就能到達。
而裝卸一次,就要十天半個月,更不要說,裝卸的時候,佔據了碼頭。雖然劉家港是長江出海口附近最大的港口。但是他的泊位也是有限的。能停下幾十艘船,已經相當不錯了。
更不要說一些比較小的碼頭。
寧波作為大明海運第一城。其實也是有原因的。寧波附近有大量可以躲避風波的港灣,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港口。可以供船隻停泊。反而是劉家港這裡的情況不大好。
問題就在於長江的泥沙。
甚至後世的上海港,也遇見同樣的問題,那就是長江泥沙漸漸擁塞港口。劉家港外,並沒有什麼大港能為劉家港來分擔船隻。只能讓裝好的船隻在外面漂著。
至於塔吊。
後世那種好像巨人手臂一樣的塔吊,打死何夕也造不出來。但是一些簡單的機械裝置,卻未必不能。最少節省人力,不至於停在碼頭這麼長時間,既佔用泊位,又浪費時間。
何夕之前與南洋交易的時候,運輸的都是絲綢,瓷器,等輕貨。故而沒有注意到這方面的事情。而今運輸的是糧食,才將很多問題暴露出來。
何夕越發明白一件事情。
那就是後來為什麼要轉為運河了。因為河運這一件事情上,中國人玩了幾千年,早就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了。但是海運這一件事情,畢竟時間比較短,在各方面準備都不夠完善。最少比運河體系差太多了。
甚至可以說,不僅僅是船的問題。
從港口,指引道路的燈塔,在海洋之中定位的天文知識與儀器,還有各地的水位航道等等的。
這是一個系統工程。
很多東西就是這樣的,外行人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越研究越覺得問題多多,等這個人真正成為內行之後,就覺得這東西複雜之極。如果繼續研究,融會貫通之後,提攜綱領反而覺得簡單了。
這就是所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何夕從覺得海運代替運河,不就是現成的技術。而今慢慢覺得其中很是複雜。這才算到了第二境界。
只是何夕不想再研究下去了。
原因很簡單,何夕負責的事情太多了。他不可能一一將事情給研究透徹。此刻的他,恨不得穿越回六百年來,去大連海事大學開一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